主編精選【專欄】季辛吉和邱吉爾

【專欄】季辛吉和邱吉爾

Date:

 

最近美國總統川普的全球大戰略,關稅戰、俄烏停戰、對中國的全面圍堵,而台灣國內全民大罷免、台積電對美國千億美元大投資,中國加強對台裏應外合全面性的「資訊戰」與「實質壓迫性」的陸海空擾台,國內陷入「疑美親中派」China Pie和「親美反共派」Taiwan Pie的熱戰中,「股市」陷入亂流,全民心理上的不安指數攀高。

魏哲家出席白宮記者會,說明台積電在美國的投資計畫。圖/截自白宮官網

朋友舉季辛吉和邱吉爾的言論,引出當前國際局勢的快速變化與緊張衝撞的狀況剖析。

個人倒想提一下季辛吉與邱吉爾兩位上世紀的大人物的個人觀點。

官方肖像,攝於1973年

亨利·阿佛列·季辛吉Henry Alfred Kissinger;1923年5月27日—2023年11月29日,美國政治人物、外交官、政治學家,在理察·尼克森政府受到重用,先後擔任國家安全顧問和國務卿,並在水門事件之後留任於傑拉德·福特政府,持續主導美國的外交政策。

我不喜歡季辛吉,甚至因爲他連帶更不喜歡猶太人,主因是他的現實「唯利」主義,與賣台企圖,把台灣當成 a piece of cake 玩。

前些日子「疑美派」頻傳「傳說中季辛吉的名言」:
“It may be dangerous to be America’s enemy, but to be America’s friend is fatal”。

我看過這段文字,但一直覺得這句話不太「季辛吉」!除非他另有「隱喻」。

以下這句話就很符合「季辛吉」謀略家的口氣,而且確認是老季說的話:
“America has no permanent friends or enemies, only interests”
美國沒有永遠的朋友或敵人,只有利益 ― Henry Kissinger

老季講這句話 ”It may be dangerous to be America’s enemy, but to be America’s friend is fatal. 是有但書的:

這是「如果…就…」的條件敘述句(It was the “then” clause of a conditional statement):

當西貢(今天的胡志明市)快被北越(越共)佔領時,他向尼克森傳話,如果阮文紹遭遇到吳廷琰(因美國默許的政變而被殺害)同樣的命運,那麼世界各國會認為,成為美國的敵人可能是危險的,但成為美國的朋友則是致命的。

Word should be gotten to Nixon that if Thieu(Nguyễn Văn Thiệu 阮文紹) meets the same fate as Diem(Ngô Đình Diệm吳廷琰), the word will go out to the nations of the world that it may be dangerous to be America’s enemy, but to be America’s friend is fatal.
Sources: Kissinger’s War, 1957-1975 and United Nations Journal: A Delegate’s Odyssey

結果是阮文紹1975年辭職下野流亡臺灣,寓居臺北市天母。2001年病逝於美國。

1973/02/17,美國國務卿亨利·季辛吉在北京會見中國國家主席毛澤東。

1971年,中華民國被逐出聯合國。1972年,季辛吉(左)和周恩來(中)、毛澤東(右)商討中美關係正常化。(維基)
1971年,中華民國被逐出聯合國。1972年,季辛吉(左)和周恩來(中)、毛澤東(右)商討中美關係正常化。(維基)

2023/07/20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季辛吉在釣魚台國賓館會面。

習近平稱季辛吉為「好友」,更稱這次訪中具有特殊意義。剛滿100歲的季辛吉是美國重要的外交官,訪問中國超過百次,習近平指出,這兩個「一百」加在一起,使季辛吉這次訪中具有特殊意義。

習近平會見季辛吉/中國外交部
習近平會見季辛吉/中國外交部

2023/11/30新華社報導。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天代表中國政府和人民,並以個人的名義,對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逝世表示深切的哀悼。他稱季辛吉改變了世界,並表示中方願和美方一起推動兩國關係健康穩定發展。

〈憤怒的邱吉爾〉The Roaring Lion(1941年)

反倒是邱吉爾,我個人很喜歡他,我欣賞他的精力、毅力與應變能力,以及他多采多姿,多才多藝的人生閱歷,除了政治上對英國國運力挽狂瀾的成就外,在文學、繪畫等方面也臻於「專業」的地位。

溫斯頓·雷歐納德·斯賓塞-邱吉爾爵士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20世紀英國保守黨籍政治人物、演說家、軍官、歷史學家、作家與畫家,曾於1940年至1945年及1951年至1955年兩度擔任首相。

邱吉爾對共產主義一直抱着十分厭惡的立場,他從來沒有對此加以掩飾。有趣的是,二戰期間,英國、蘇聯和美國卻成為了同盟國的三巨頭,一起對抗德國、意大利和日本,邱吉爾當時以英國首相的角色和蘇聯史太林一起攜手合作,當時他的心態究竟是怎樣呢?

他用一句簡單的名言告訴我們:
這個世界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Neither friends nor rivals are everlasting, but only profits. 
邱吉爾的意思是,他跟蘇聯合作並不是他認同蘇聯的共產主義,而是他清楚明白要在二戰中獲得勝利,他就需要和蘇聯合作,他純粹從利益出發。邱吉爾這種果斷和願意跟理念不同的敵人妥協合作的精神,正是邱吉爾成功帶領英國打勝仗的關鍵。

這句話剛好可以跟季辛吉的 “America has no permanent friends or enemies, only interests” 「美國沒有永遠的朋友或敵人,只有利益」 ,相對照,邱翁用 Profits,季辛吉強調 Interests,兩個字翻成華文都叫「利益」,英文字面上Interests「利息」是由貸款人獲得,而Profits「利潤」由資產、投資或企業的所有者獲得。(利息可能是投資利潤的一部分或全部,但從會計角度來看,這兩個概念是不同的。),說刻薄一點,猶太人只斤斤計較於投資利息收入,而英國人則算計總體效益,由此兩人的高下立判了!

邱翁的演說精妙絕倫,天下無敵,無話可說,舉一例如下:

「決不屈服,決不屈服,決不,決不,決不,決不 — 除了對於榮譽和智慧的信念,不向任何事物低頭,不管是宏大還是渺小,不管是重要還是瑣碎。」
Never give in. Never give in. Never, never, never, never—in nothing, great or small, large or petty—never give in, except to convictions of honour and good sense. Never yield to force. Never yield to the apparently overwhelming might of the enemy.

他甚至於1953年以他的回憶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英語:The Second World War)獲諾貝爾文學獎,特別要強調是他得的「文學獎」,其他專業政治家能拿到的諾貝爾獎項,都是「和平獎」。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這本巨著,以及傳記家Andrew Robert於2018年的作品《邱吉爾:與命運同行》“Churchill: Walking with Destiny” 一直都在我想精讀原文(英文版)的名單中,可惜因爲感覺自己「精力」有限,遲遲不敢定下心來,好好地閱讀!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許峻源
許峻源
我,許峻源,1951出生,已是退休的老人。
過去的職涯,從資訊,而通訊,而生醫,這算不算是斜摃人生。
目前的楽趣是散步、沉思、看山、看樹,還有看書,寫雜記。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