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公祖廟」小祠坐落在溪美里「社內」庄東的墓仔埔,當地人稱為「灰寮仔埔」(又稱灰窯埔),奉祀十八位抗日英靈及一條靈犬。
乙未割臺時,日軍兵分三路夾攻臺灣,受到各地義勇軍的強烈抵抗,雖因武器的懸殊而敗北,但仍前仆後繼,為捍衛臺灣而奮戰。1895年10月中旬,善化鉅紳陳子鏞眼看集結在曾文溪北岸的日軍,虎視眈眈的一步步進逼府城臺南,在善化招募義勇軍千餘人,聯合官兵計四千多名,在曾文溪畔與日軍對峙,不料日軍由六分寮對岸獅子山南渡,與義勇軍發生激戰,義勇軍終不敵日軍精銳武器與訓練有素的兵力,一路慘敗,死傷無數。1
在這次戰役中,南溪尾的「社內」庄有十八位義軍及一條忠狗犧牲生命,庄人感其忠義,收屍合葬在庄東東勢寮溪畔的墓仔埔,以隆起土崙為記,於一年三節挑菜飯祭拜之,而以「十九公伯」呼請之。
戰後,耕牛打附近經過,經常會無法進食,軟腳無法耕田,請示庄廟「生武宮」主祀神明玄天上帝及保生大帝,則曰:「十九公伯」討要蓋廟。由於小土倫所在地是陳天保私人土地,因此庄人花10萬元向地主購買5厘地,蓋小祠時,地主陳天保寄付2萬元。2祠地臨丈餘大溝墘,需填土以鞏固祠埕。
當時在埋葬「十九公伯」土崙的南邊,有十多棵鹿仔樹,有一個較大的土崙仔,旁邊有一間「萬姓公祠」,庄人在建蓋「十九公伯廟」時,將「萬姓公」與「十九公伯」合爐,取廟顏曰「十九公伯廟」,而以小祠完工入火安座的農曆11月23日為小祠祭典日,祭拜時以「十九公伯、萬姓公」呼請之。
小祠興建後不久,有位信徒以乙未抗日距今已歷百年餘,「十九公伯」已晉級為「十九公祖」,跋桮請示,獲得聖允,從此改以「十九公祖、萬姓公祖」呼請之,並雕金身奉祀。金身計有二十尊,除雕塑十八位公祖及萬姓公祖外,還雕靈犬一隻,作為「下神」,供在神桌下面。

小祠前為「三合水」,地理上為上選的風水地。但在「八八水災」時,東勢仔溪暴漲,洪水淹祠頂,十八位公祖及萬聖公祖金身因有壓克力板罩住,未被流走,但供在神桌下的「靈犬」則流失,因而重新雕塑一尊奉祀,不久流失的靈犬被尋獲,保生大帝諭示焚化。新雕靈犬安座時,日期時辰原定「天地至陽」,也就是農曆5月5日端午節正午12時,後因故更為其他日的下午5時之後,其中緣故耐人尋味。
大家樂風靡時期,「十九公祖」甚有發揮,所報「明牌」準確性甚高,因此引起「樂迷」們的覬覦,連同大公祖及萬姓公祖在內,有十尊金身被偷,請示神明,諭示不再重雕,改以雕令牌代替,沒想到連令旗也被偷,僅餘六公祖令牌留存。目前供奉在神桌上的金身有二公祖、三公祖、四公祖、五公祖、十公祖、十二公祖、十三公祖、十四公祖、十八公祖,及筆生和六公祖令牌。筆生亦為「十九公祖」之一,據聞生前為筆生。
「十九公祖」小祠坐落在荒郊野林裡,常有大蜥蜴爬進祠內乘涼,嚇壞來祭拜的婦孺,信眾觀手轎表示擔心婦孺害怕,要將大蜥蜴殺除,公祖諭示道:「萬物總是有靈,吾向汝保證,絕對不再讓牠入來。」此後,不再見大蜥蜴進來,連野林裡常見手臂粗的大蛇都不曾進到小祠內避暑納涼,信眾咸信是十九公祖之威靈。
小祠正牆漆成紅色,懸掛「護民英靈」匾,頂下桌為磚砌黏大理石建構,頂桌以木板搭架,分為三層,奉祀十八位公祖及萬姓公祖金身,因遭竊,木架上供有金身十尊及令牌一面。頂桌以壓克力板罩住金身,隔成神聖空間。下桌前三分之一部份以木頭架高,上置盤香爐、淨爐,木架前置香爐。下桌下面供奉靈犬,前有香爐、一碗水。

左牆有水泥浮雕蟒龍,上書「禹門」,另懸掛「英靈祠傳略」匾;右牆有水泥浮雕蟒龍,上書「龍門」,另懸掛「英靈祠重建樂捐芳名」木匾,及「十九公祖聖誕公佈欄」。左右水泥浮雕蟒龍由陳義廣、蘇金土、王明國一同敬獻;重建樂捐者來自溪美、善化、什乃、胡厝寮、六分寮、社內、西庄、牛庄、田寮等庄的信眾。
小祠前另以石棉瓦搭建拜亭,以遮風擋雨,拜亭下置「地藏王爐」;祠左後方芒果樹下建有葫蘆造型銀爐,為磚砌洗石子,造型典雅罕見,但因年久月深已破損,因此在祠埕左邊另建李鐵拐坐葫蘆造型銀爐一座。祠埕鋪水泥,甚為寬廣,龍虎爿各有安營,作為十九公祖的兵馬,因此,在拜亭左門柱前供有香爐及馬草水。
「十九公祖」小祠所在轄區雖在溪美里,但晨昏燒香點火、整理清潔工作,都是文正里現任里長胡志賢擔任。胡志賢表示,他的父親生前便是十九公祖的忠實信徒,他從父親口中知曉「十九公祖」小祠建廟歷史,也繼承父親對十九公祖的虔敬,因此主動參與祠務的運作與燒香、清潔工作。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