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半導體【專欄】台積電 1000 ...

【專欄】台積電 1000 億美元押注美國 專家、對手與客戶會如何解讀?

Date:

 

文/林健正(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榮退教授、現任「台灣產業科技推動協會」副理事長)

台積電宣布擴大美國投資,總額高達 1000 億美元,此舉不僅撼動半導體產業,更成為全球政經焦點。這筆投資被視為影響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的關鍵變數,甚至可能改變台美關係的發展方向。面對台積電的重大布局,業界專家、競爭對手及相關政府單位紛紛表達不同看法。

深化台美合作

賴清德總統與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共同召開記者會,強調這項投資不僅是台積電的關鍵時刻,也是台美關係的一大進展。賴總統指出,台積電的全球布局已從過去以中國為主、近年拓展至東南亞,如今更進一步跨越太平洋投資美國,重塑全球半導體生態。

魏哲家則強調,客戶需求始終是台積電最重要的考量,目前台積電的訂單已滿,未來的產能也已經被預訂。他進一步保證,這筆對美投資不會影響台灣本土的發展計畫,今年仍將在台灣新增 11 條生產線,確保供應能力維持在全球領先地位。

分散風險但挑戰不小

《晶片戰爭》作者、美國塔夫茨大學教授 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 表示,台積電選擇擴大在美投資,背後有其戰略考量,尤其是在美中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他認為,這將削弱英特爾與三星過去所強調的「較少受到中國風險影響」的市場形象,並強化台積電在美國晶片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

地緣政治風險一直如同懸在台積電頭上的「定時炸彈」,而這筆對美投資,則被視為拆除引信的關鍵一步。因此,米勒強調,這筆投資可能讓美國政府更加重視台積電,進而減少來自地緣政治因素的不確定性。然而,他也提醒,台積電在美國的製造成本遠高於台灣,不僅涉及人力成本,當地的基礎設施、供應鏈完整性等問題,也將影響台積電的長期競爭力。

加劇對手的競爭壓力

(資料照)台積電亞利桑納州工地現場照片。從護欄外實地觀察,包括外圍空地在內的廠區確實非常遼闊,難怪從東邊及南邊兩條高速公路經過的美國人,都會好奇問這是什麼工廠/鄭良瑩攝
(資料照)台積電工地現場照片。從護欄外實地觀察,包括外圍空地在內的廠區確實非常遼闊,難怪從東邊及南邊兩條高速公路經過的美國人,都會好奇問這是什麼工廠/鄭良瑩攝

台積電的擴張,無疑讓競爭對手英特爾與三星倍感壓力。英特爾長期自詡為美國本土最重要的先進晶片製造商,前執行長季辛格更在多次公開場合強調台積電過度集中台灣,暗示美國政府應加強扶植本土企業。然而,隨著台積電擴大在美投資,英特爾不僅需要提升技術競爭力,還必須強化與美國政府的關係,以確保自身的市場地位不受衝擊。

另一方面,三星過去在中國的投資策略,如今深受地緣政治影響。近來三星也積極透過在美國擴大投資,來增加先進製程技術的市場占有率。然而,隨著台積電在美國率先布局 3 奈米與 2 奈米製程,三星的競爭壓力勢必進一步升高,勢必要投入更多資源,以確保市場競爭力不被台積電擠壓。

客戶的期待與擔憂

美國政府長期以來希望降低對亞洲半導體供應鏈的依賴,因此對台積電的擴張計畫持歡迎態度。這項投資不僅能提升美國的半導體產能,還能確保輝達(NVIDIA)、蘋果(Apple)、超微(AMD) 等科技巨頭的晶片供應穩定,而受到這些科技巨頭的歡迎。

無疑地,這項投資的影響不只在競爭對手,也讓客戶開始重新評估供應鏈策略。如果這項投資的主角不是台積電,而是三星或英特爾,這些美國客戶是否仍會選擇台積電,仍是一個重大變數。如果失去這些關鍵先進製程的訂單,台積電是否可能面臨市場競爭力大幅下滑的風險?這是業界無法忽視的問題。

然而,再穩健的投資策略,也會受到外部因素影響。美國的高勞動成本與基礎設施不足仍然是關鍵挑戰。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廠房建設進度不如預期,當地的工程技術人力短缺、營運成本高昂,這些問題若無法有效解決,此外,其他潛在不確定因素也可能影響台積電在美國的投資效益,甚至影響整體市場競爭力。

結論

台積電在美國的投資案顯然將重塑全球半導體版圖。這項投資可望分散地緣政治風險,提升台美合作關係,並確保美國科技企業的晶片供應穩定。然而,此舉也伴隨製造成本上升、技術人才短缺及競爭壓力增加等挑戰。

這筆千億美元投資,究竟能強化台積電的全球競爭力,還是會因美國高成本、政策變數而陷入困境?未來幾年,美國廠的產能發展、營運效率,以及全球半導體市場的變化,將是觀察這場賭注是否成功的關鍵。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