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精選【專欄】台灣需要新核計劃評...

【專欄】台灣需要新核計劃評估,而非重啟舊核電廠

Date:

 

文/楊聰榮(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近日核三廠延役公投引發熱議,但若公投通過,主管單位將面臨是否延役核三廠的艱難抉擇。然而根據過往經驗,核電廠延役的成本極高,預估需投入數億元,涵蓋機件老化評估、燃料池與圍阻體適用性檢測、核廢料移動,甚至圍阻體破壞試驗等高難度工程。這些不僅技術複雜、耗資巨大,且最終結果可能仍無法改變核三廠位於恆春斷層帶的致命風險。根據美國核安會(NRC)及國際能源署(IEA)的規範,核電廠選址於斷層帶上屬於不可接受的風險,延役核三無異於將全民納稅錢投入一個高風險的「錢坑」,效益低且後患無窮。

反觀這筆龐大預算,若轉而投資於地熱能源的發展,效益將遠超核三延役。地熱作為穩定、可再生的綠能,無需依賴進口燃料,也無核廢料處理與電廠除役的長期成本負擔。若將經費用於全國地熱資源探勘、制定地熱國土計劃、引進先進鑽探與發電技術,並推動規模化地熱案場建設,台灣有能力產出與核三廠相當的電力,且更具永續性。除了地熱能源,生質能同樣是值得重視的替代方案。台灣農業與林業資源豐富,可利用農林廢棄物、城市有機廢棄物等生產生質能。根據統計,全球生質能發電已占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比例,台灣若積極開發,將顯著降低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更重要的是,台灣的能源政策應放眼未來,而非回頭依賴過時的舊核能技術。傳統核電廠的設計與運營模式已逐漸被國際淘汰,新型態的核能技術,如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或第四代核能技術,具備更高的安全性與靈活性,且對地質條件的要求更低。若台灣真有意重啟核能討論,應聚焦於「新核計劃評估」,研究引進新型核能技術的可行性,而非試圖延長老舊核電廠的壽命。舊核電廠的重啟不僅成本高昂、風險巨大,更與全球能源轉型趨勢背道而馳。

台灣的能源未來需要前瞻性的規劃與投資。與其將資源浪費在核三延役的無底洞,不如大膽投入地熱等綠能技術,或審慎評估新型核能的潛力。這才是真正符合國家利益與永續發展的能源政策方向。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楊聰榮
楊聰榮
跨領域研究學者,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分別研習過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考察學習亞洲國家及歐洲的語言及文化,致力於發展整合不同領域的知識與政策實踐,發展台灣人的新世界觀,從亞洲及歐洲各國的角度看台灣,再從台灣與這些國家的關係的角度看世界。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