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ertisement -spot_img
17.4 C
Taiwan
2023 年 11 月 29 日
spot_imgspot_img

【洪存正專欄】ChatGPT代寫學術論文,厲害了!...

新竹市前市長林智堅,桃園市長鄭文燦與基隆立委蔡適應,論文抄襲問題被撤銷學...

【柳子厚專欄】電腦重建人腦,進展如何?

文 / 攝影  柳子厚 花了 10 年時間、約 500 名科學家和約 ...

【洪存正專欄】CAR-T 療法,征服癌症的新希望

海蒂萊 德福德(Heidi Ledford)在《自然》期刊最新發表的&l...

【王半山專欄】西方國家虛偽的好處

文 / 王半山 南方國家領導人長期以來一直指責西方國家虛偽,而且他們的...
-Advertisement-spot_img

【專欄】台灣藝術發展「主體性」何在!?

- Advertisement -spot_imgspot_img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繪畫藝術在台灣發展的過程深受帝國殖民主義的影響,約略可看到三個時期的轉變:

1. 台灣近代藝術表現形式比較有系統的移入,以日治時代為濫觴,外光派、膠彩畫開啟台灣畫家的創作舞台。

2.國共內戰,1949年中華民國敗逃台灣,去日本化取而代之的是,中國文人水墨主導50年代以後的藝術創作。

3. 80年代政治解嚴後,西方「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思潮席捲台灣,光怪陸離的創作,企圖與西方藝術接軌。

可以說東西方繪畫藝術表現形式,在台灣融會、激盪、展演,無論學院派或民間社團各立山頭,美其名是展現台灣多元文化「百花齊放」的勢態,但也凸顯台灣藝術創作缺乏「主體性」的思考,延續被殖民的截取與片段,作品風格不外是西方的就是中國的;不是水墨畫就是油畫、水彩,成為在地主流而缺乏藝術創作的主體意識。

所謂「主體性」(subjectivity)是以自我意識為出發點,理解殖民主義客體客觀性的影響與干擾,認同自我身份,建構文化獨立性的本質問題。

「主體性」是西方實踐哲學亙古以來思想的反省與考察,它的論述在90年代後期才在台灣學術界蓬勃發展,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在1987政治解嚴之後,台灣意識日益高揚,助長主體論述在民間以及政治場域的風行。然在繪畫藝術創作上,台灣不可避免的政治因素,在多元文化交會、衝擊下,造成文化自我認同的惶惑與迷失而喪失「主體性」,只能東施效顰撿拾東西方文化的牙慧,依然走著迷失「自我」的創作方式。例如70年代的「鄉土文學」風潮,在繪畫藝術中只能以一些古厝、破盆、斷壁殘垣訴說著與時代脫節的虛無;抽象藝術更成為方興未艾、隨即江河日下「無根的呻吟」。

〈唐麻丹山蝴蝶谷之一〉63x83 2020 紙本設色。圖/陳慶坤
〈唐麻丹山蝴蝶谷之一〉63×83 2020 紙本設色。圖/陳慶坤

1991年《雄獅美術月刊》242期,倪再沁以〈西方美術‧台灣製造〉一文,探討台灣美術的本土化議題,掀起90年代美術論戰的滔天巨浪風潮。在長達一年有餘的挑戰回應中,使得台灣美術/西洋美術;文人畫/本土化;主體性/客體性引發前所未有的強烈震盪。

然而從結果論來看,這一番論戰之後,並沒有開啟台灣主體意識美術生態的萌芽,在一陣風潮過後依然「船過水無痕」,只留下令人憑弔的記憶!何以致之,因為意識形態之爭、國家認同的彼此拉扯,這些論戰無以建立台灣美術理論後續發展的依憑,致使曇花一現未能修得正果。藝術家膚淺的只想藉助中國或西方諸多藝術創作理念,轉化成為自己的創作內涵,導致「西方美術‧台灣製造」依然故我,東抄西湊的台灣藝術家尚未能擺脫仿冒與加工的抄襲。

〈道路封閉〉62x80 2022 紙本設色。圖/陳慶坤
〈道路封閉〉62×80 2022 紙本設色。圖/陳慶坤

在這藝術創作思潮彭湃激揚的後現代(Postmodern),從事逐漸沒落的平面藝術創作,到底如何從眾生相中脫困而出,是我朝思暮想、反覆思考的一個議題。畢竟,當代(modern)是一個自我意識高漲、百花齊放,主體位置不確定的時代。尤其在台灣,不確定性的自我認同、國家認同,精神概念錯亂的籠罩在藝術創作的洪流之中,迫使我們必須重新思索「此在」的生活及文化信念上的價值與意義,以免被淹沒在諸多的議論與潮流之中。

〈坪頂古圳之七〉54x76 2022 紙本設色。圖/陳慶坤
〈坪頂古圳之七〉54×76 2022 紙本設色。圖/陳慶坤

藝術美感形式的轉化作用,使人們得以轉化認知、轉化慾望,將封閉於主體內的主觀感受,成為客體事件表面下更深更廣的實在感受能力。換言之,藉由藝術美感知覺的轉化作用,得以超越主體自我認知與慾望的侷限。若是,藝術已成為追尋諸神蹤跡的寄望所在,那麼,人只是意義的載體;人的意義只是讓「存有」的豐富意涵,透過人來開顯。

因此,台灣有所謂「台灣畫」這一回事嗎?若是有它的理念為何?其表現的技法、形式、風格應該像什麼(如日本浮世繪、印度細密畫等等)?這樣的大哉問,就成為我終生追求的創作理念!只是這樣的創作理念是自我內觀、反省的認知,它不屬於任何流派或學院式的思考,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孤寂的走著創作之路!
註1:所附的作品圖片即是我這一理念下的產物,它不是油畫、水彩、水墨畫,更不是台灣目前廣泛採用的「彩墨畫」概念,我稱它為「台灣畫」。
註2:這一理念下的產物「台灣畫」,將於2023/3/15〜2023/4/2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展出,敬請參觀指教。

2023年陳慶坤彩墨展海報。圖/陳慶坤
2023年陳慶坤彩墨展海報。圖/陳慶坤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陳慶坤
陳慶坤
藝術工作者。 學術專長:藝術理論、彩墨畫創作 學 歷: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博士 著作: 2023 《福爾摩沙風中山水奇緣-台灣繪畫的理念與實踐》 2022 《福爾摩沙陌生文明的近距離接觸》 2019 《思想被宰制的福爾摩沙》 2018 《彩墨畫的理論與創作》 2014 《六朝自然山水觀的環境美學》

Latest news

Related news

- Advertisement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