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大選逼近,中共對台灣的認知作戰,鋪天蓋地而來,除了軍事演習恫嚇之外,經濟貿易戰爭,顯然已經開啟,台灣人再度陷入親中或愛台的選擇。
這場所謂「貿易壁壘調查」時間,老共主動向WTO申請,把問題檯面化,國際化,來勢並不單純,該項調查要延長到明年大選,利用貿易問題,干預台灣大選的味道十足,也干預台灣加入CPTPP進程,已經有國內藍色政客配合演出,拋出一個問題,假設ECFA被廢掉,請問,「台灣可以拋棄中國市場嗎」?
中台貿易處於台灣順差狀態,每年台灣從中國賺到一千5百多億美金,台灣對中國出口依賴30%,等於3分之1,份額很大,當然,並非因為台灣實施保護自己的農產品,進而管制中國進口,才有這樣的成績,20年來,中台雙方在默契下,中國接受台灣對某些中國農業產品項目管制,貿易不平等問題,確實存在已久,從台灣對中國出口的項目比重來看,電子類,半導體晶片,重要關係零組件,工具機,中間材料占了出口內容的六成,從2018年的8成下降了2成,原因很多,這些出口到中國的半導體或電子類相關,經過加工後出口,是中國外匯主要來源,如果中台決定經濟全面脫鉤,對台灣影響很大,但是,中國也必須付出代價。
「以商逼政」是中國慣用手段
ECFA已過期,卻未停止,藍營拋出一個好問題,也是台灣遲早要面對的問題,中台若持續緊張,無法和平往來,生意肯定無法進行,這是一個簡單問題,可是,中共「以商逼政」的作風,也不只是對台灣而已,對全世界反對中共的國家,都搞出這一招,台灣想和流氓做生意,又不願意接受一國兩制,算帳這一天,肯定會來到。
比較幸運的是,馬執政時代,台商投資中國創下紀錄,但是,小英上台後,戒急用忍以及南進策略發揮效用,使台灣還能保留一些元氣,否則,中國就如同磁吸效應,以大吸小,台灣早就被中國吸納進入一個中國的市場,無法翻身,再加上三年疫情影響,中台來往無形中受到阻礙,貿易降溫,這也是老天對台灣垂憐,反觀南韓,運氣就不那麼好了。
過去南韓和台灣一樣,產業競爭多過產業互補,文在寅執政,在美中之間搖擺,後來決定經濟上大幅親中,使南韓產業和中國緊密連結,結果是南韓對中國貿易順差變成逆差,原因很簡單,南韓技術慢慢被中國拿走,同樣的產品,中國也會製造,價格更低廉,南韓終於被中國打敗,連國民所得也被台灣超車,這是南韓目前的寫照。
反觀台灣,中台關係越好,台商更大量投資中國,下場當然是掏空台灣,反過來,中台關係不佳,台商在中國感到不安全,於是逼迫台商回流,資金也跟著回流,反而會使台灣產業受惠,產業更具競爭。
美國情況和台灣雷同,美商美資逐漸回到美國,帶動就業市場,使美國連續維持低失業率,美國政府當然知道,美中經貿脫鉤,對美國的影響好壞都有,問題在於政府對產業的選擇,就國家安全角度來說,高科技產業必須脫鉤,美國降低對中依賴,使中國無法很快拿到高科技的機密,對美國國安也有幫助,因為中國不是一個遵守國際法律的政府,經濟或商業貿易議題,對中共來說,都是政治掛帥,中國經常以商逼政,令民主國家很頭大。
台灣面對這場貿易壁壘調查,簡稱「貿易戰爭」,最壞的打算就是拋棄中國市場,換跑道進入CPTPP太平洋進步夥伴協議,但是,我認為中台兩國還不至於走到經貿脫鉤這一步,老共此舉政治性目標較高,為了影響大選投票,並不是打算終止生意。
所以,依照規定,中台雙方會先舉行貿易磋商,針對各項產品進行討論,但是,台灣未雨綢繆也很必要,不要老是事到臨頭才被看衰。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