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建元(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兼任副教授
、華人民主書院協會常務理事)
美國第47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已於1月20日就職。在他第一個任期,他啟動了中美貿易戰,重新定位黨國極權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戰略競爭對手,並且創立了印度太平洋戰略架構,奠定了全球新冷戰的格局。其後在第46任總統拜登(Joe Biden)任內,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在新冷戰秩序中,俄國自動對號入座,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形成新軸心而成為自由世界民主國家的公敵。
對川普而言,烏克蘭作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國家的代理人,已經重傷了俄國的國力,舉世之內,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有實力威脅美國霸權和全球民主,因此,及早結束俄烏戰爭,全力對付中華人民共和國,才是美國終結新冷戰最重要的任務。

中國武漢肺炎疫情肆虐求期間,我國因應得宜,乃得以持盈保泰,在後疫情時代驟然躍升為經濟大國。疫情期間網路資訊以及視訊科技的大量應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型態,創造了高端晶片的市場;俄烏戰爭中無人機與肩射飛彈等新科技的運用,確證了不對稱戰爭此一新型戰爭型態的可行性,使得晶片在智慧型武器應用上的需求暴增;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術一夕之間的突飛猛進,更將百工百業的市場競爭,推進到數位創新、物競天擇的新世紀。擁有人工智慧電腦和高端晶片生產技術和量產能力的國家,是美國和臺灣。這意味著人類進入AI新世紀的鑰匙,就在美國和臺灣手中。問題是,美國與舊大陸遠隔重洋,安全無虞,臺灣卻在中國大陸的邊緣,因為控制著臺灣海峽、宮古海峽和巴士海峽,是東北亞各國的能源輸送生命線,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破第一島鏈進出太平洋的通道,中華人民共和國乃聲稱臺灣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把臺灣問題視為其國家核心利益,對臺灣野心勃勃,虎視眈眈。
臺灣乃兼有在地緣政治經濟和科技供應鏈上圍堵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守護全球民主的雙重戰略地位,有道是:「得臺灣者,得天下」,臺灣在中美競爭中選擇站在哪一方,將決定未來人類的命運,是迎接自由開放的全球民主,還是被迫走向數位極權帝國奴役下的美麗新世界。
川普選前即信誓旦旦要終結俄烏戰爭,他把戰爭責任歸咎於俄國,因此在就任後即警告發動侵略的俄國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如不停戰,則將施以關稅制裁。俄烏戰爭實際上自2014年即已在克里米亞爆發,2022年俄國再升高戰火,佔領烏東地區和全面進軍烏克蘭,烏克蘭在北約各國支援下,與俄國間形成僵持膠著狀態。俄烏戰爭對交戰雙方人民財產及其國際貿易都造成難以計算的損害,烏克蘭如無美國的支持,難以獨立抗戰,因此美國的態度,影響著烏克蘭抵抗的決心。美國既已表態不支持繼續戰爭,只要美俄達成協議,戰爭必將結束。
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而言,其如不欲見俄國受制於美國,不是背後支持俄國繼續戰爭,離間美俄,就是展現左右俄烏和戰與否的實力,強力介入俄烏戰爭,促成停戰,不讓美國取得主導權。但俄烏兩國要全面依賴中華人民共和國從事戰後復原,是不可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西方圍堵下,實已左支右絀,自顧不暇。所以我們說俄烏戰爭已進入了垃圾時間。
停戰既指日可待,因此有關烏克蘭戰後復原的國際合作計畫,早已展開對話了。去年年初,歐洲聯盟即估算重建費用折合約15.2兆新臺幣,年中6月,烏克蘭重建會議在德國柏林召開,有60個國家參加了該會議,盤整出戰後重建需求最高的領域是住房,其次是運輸、工商業、農業和能源,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在開幕致詞中提醒各國,烏克蘭在可再生能源、醫藥和資訊等產業都有著巨大發展潛力。

事實上,烏克蘭和俄國都有重建的需求,只是程度不同。兩國都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國民教養和知識水準都相當整齊,也都擁有自主開發的科學技術,所以各國援助烏克蘭的計畫,也可以複製到俄國。我國的援烏計畫,不宜只有人道捐助,而應該利用機會,在當地建立產業基地,形成長期而穩固的合作與互惠關係,這也才有助於發展我國與烏克蘭乃至東歐各國的實質外交關係。我國的優勢戰略產業主要在資訊科技,民生用品製造業也是我國傳統強項,但要在烏克蘭建立產業據點、產業鏈和服務網,需要有充分的人力,而人力不足正是我國產業發展面臨最大的問題。因此我國的援烏計畫,必須要以臺烏學術教育合作為支撐,在當地培養出臺灣企業所需的研究、管理和技術人才,在此同時,我國也應在政策法令上思考如何開放引進烏克蘭的科技人才和勞動力為我所用,藉此幫助該國改善無數家庭的經濟狀況。
依本文之見,我國的援烏計畫,姑不論人道援助,在經濟重建方面,則可以首先考慮提供數位重建,協助烏國建立社區網路基本建設和遠距的學習或醫療服務應用,並以此搭配人力投資,舉例而言,我國可以通過官民資金和公私立大學合作,分三年期提供獎助學金,在臺灣提供學程、在職專班或遠距課程,訓練烏克蘭工程師、管理師和技師。這些經費全部留在臺灣或是保留給臺灣機構使用。
其次,提供民生設備援助與建立服務網絡。住屋、交通運輸和民生消費必然是戰後烏克蘭最迫切要解決的問題。我國廠商可以在政府補助性採購和行政協助下,將國產的水電、衛浴、建材、電腦(computer)、通訊(communication)和消費電子(consumer electronics)等設備器材輸出到烏克蘭,並藉此建立臺烏間的物流網和臺製產品售後服務與維修系統,同樣地,這些援烏項目也都必須在臺灣採購,才能真正夯實我國在烏克蘭和東歐的產業基地。
我國要利用俄烏戰後重建的契機,通過國際援助計畫在烏克蘭與東歐各國進行產業布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品牌形象在俄烏戰爭中受到重傷,我國則有《聖光計畫》強化我國國家形象,建立烏克蘭和東歐人民對臺灣的消費者品牌信任與忠誠,再以此為支點,鞏固臺灣與東歐基於普世價值的國家安全、軍事合作與文化交流,這對於增進臺灣與各國實質外交關係,以及臺灣在國際政治與經濟實質地位的崛起,乃是千載難逢的歷史時刻,務望民主進步黨政府能好好把握。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