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
2025年6月13日,以色列對伊朗核設施發動大規模空襲,標誌著以色列-伊朗衝突進入新階段。此行動不僅重創伊朗核計畫,更將中東推向全面戰爭邊緣。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揚言對伊朗核設施福爾多(Fordow)發動攻擊,卻引發全球對美國捲入長期戰爭的擔憂。根據《GZERO Media》報導,國際社會對此衝突立場分歧,俄羅斯立場曖昧、中國大陸憂心能源供應、歐洲支持以色列但有保留,阿拉伯世界則公開批評以色列,私下卻暗喜伊朗受挫。本文依據《GZERO Media》與《Drop Site News》報導的最新發展,探討全球如何看待這場衝突,以及美國快速戰爭為何不可行。
衝突背景與以色列的戰略

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長期視伊朗核計畫為對以色列生存的威脅。《GZERO Media》指出,2025年6月13日發動的「獅子崛起行動」(Operation Rising Lion)以精準破壞伊朗防空系統為開端,隨後對納坦茲(Natanz)、伊斯法罕(Isfahan)等核設施進行猛烈轟炸,摧毀伊朗大量飛彈發射場與無人機工廠,並刺殺14名頂尖核科學家。6月16日,以色列國防軍宣布完全掌握德黑蘭上空制空權,顯示其軍事優勢。
伊朗回應能力受限,發射逾百架無人機與飛彈,卻僅不到5%突破以色列防禦系統,造成數十名以色列平民傷亡。《Drop Site News》報導,伊朗平民傷亡慘重,估計死亡人數介於224至600人,傷者達1,481人。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Ayatollah Ali Khamenei)誓言「嚴厲回應」,但軍事設施損失使其報復能力大減。
納坦雅胡的戰略不僅限於摧毀核設施,《GZERO Media》分析,以色列部分官員更希望透過美國支持實現伊朗「政權更迭」,甚至分裂伊朗。此目標遠超核武威脅範疇,顯示以色列意圖重塑中東地緣政治格局。
美國的兩難抉擇

川普最初承諾避免捲入中東戰爭,強調「美國優先」與「和平強勢」政策。《GZERO Media》報導,川普6月15日表示「可能介入」,次日警告德黑蘭居民撤離,6月17日更要求伊朗「無條件投降」。《Drop Site News》指出,川普政府與親川普媒體開始為單次空襲鋪路,試圖說服孤立主義派支持摧毀福爾多核設施,以阻止伊朗核武發展。
然而,福爾多位於地下300英尺,僅美國的巨型鑽地彈(Massive Ordnance Penetrator)能有效摧毀。《Drop Site News》警告,單次攻擊不足以終結伊朗核計畫,因其分散的核設施與數千名科學家可迅速重建。伊朗6月12日宣布已啟動新秘密核設施,顯示其應對能力。專家托西(Sina Toosi)表示,美國若執意摧毀伊朗核計畫,需長期作戰,甚至出動地面部隊搜尋隱藏設施,恐陷入「永遠戰爭」。
川普面臨國內壓力,副總統萬斯(JD Vance)等孤立主義派反對長期介入。《GZERO Media》分析,若伊朗報復美國在伊拉克的軍事基地,造成美軍傷亡,川普可能被迫全面參戰,違背競選承諾。
國際社會的複雜立場
俄羅斯與伊朗自2022年烏克蘭戰爭後關係密切,伊朗提供無人機並簽署安全協議。《GZERO Media》報導,俄羅斯僅口頭譴責以色列,未提供實質援助。俄羅斯擔心伊朗崩潰將損失中東盟友,但也與以色列維持良好關係,且不願伊朗擁核,顯示其立場矛盾。
中國大陸16%的海運原油進口來自伊朗,依賴其低價供應。《GZERO Media》引述分析,專家古斯塔夫森(Marc Gustafson)表示,大陸對以色列行動保持低調,因擔心伊朗油田或霍爾木茲海峽(Strait of Hormuz,全球20%石油運輸通道)受損,重創其經濟。大陸公開譴責以色列,但避免強硬干預。
歐洲表面支持以色列,G7峰會聯合聲明譴責伊朗。德國總理梅爾茨(Friedrich Merz)讚揚以色列為西方「清理門戶」,英國暗示可能提供軍援。然而,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警告,軍事政權更迭將導致「混亂」,顯示歐洲內部對長期戰爭的疑慮。
阿拉伯國家公開批評以色列,但私下對伊朗受挫感到滿意。《GZERO Media》指出,遜尼派阿拉伯國家視伊朗為區域威脅,特別是敘利亞新政府推翻伊朗盟友阿薩德(Bashar al-Assad)後,對伊朗保持沉默。唯一例外是卡達,因與伊朗共享氣田,受到以色列轟炸造成損失。
快速戰爭的幻象
《Drop Site News》強調,美國對伊朗的快速戰爭不可行。伊朗核計畫分散,擁有大量離心機與鈾儲備,單次攻擊無法根除其核能力。伊朗若退出國際監察協議,秘密重建核計畫,國際社會難以察覺。《GZERO Media》分析,伊朗視核計畫為政權存續的保險,哈梅內伊寧願承受損失也不願妥協。
戰爭擴大風險居高不下。伊朗可能報復美國在中東的基地,或干擾霍爾木茲海峽,推高油價至每桶120美元。《GZERO Media》專家馬克薩德(Firas Maksad)警告,伊朗可能動用黎巴嫩真主黨或伊拉克民兵,但其代理網路因過去18個月戰爭已大幅削弱。
以色列的攻擊加劇伊朗內部壓力,《Drop Site News》報導,德黑蘭民眾抗議政府無能,部分民眾甚至要求發展核武自衛。此情緒可能推升強硬派影響力,進一步阻礙外交談判。
結語
以色列對伊朗的攻擊與美國可能的介入,將中東推向危險邊緣。全球立場分歧,俄羅斯與中國大陸謹慎觀望,歐洲支持以色列但憂心後果,阿拉伯國家則在公開與私下立場間搖擺。美國若發動快速戰爭,恐陷入長期泥淖,違背川普競選承諾,並推高全球油價與通膨風險。伊朗核計畫的韌性與地緣政治的複雜性顯示,軍事解決方案非但無效,更可能引發災難性後果。國際社會亟需尋求外交途徑,緩解這場即將失控的危機。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