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
2025年6月13日凌晨,以色列對伊朗發動大規模空襲,目標直指德黑蘭及核設施,震驚全球。名為「獅子崛起」的行動,由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親自宣布,宣稱為「先發制人」打擊伊朗核計畫。此舉不僅加劇中東緊張局勢,更將全球推向核戰邊緣。本文探討此次攻擊的背景、影響及可能的後果,剖析這場危機如何挑戰國際秩序。
衝突的導火線
以色列的空襲行動並非突如其來,而是長期地緣政治對抗的爆發點。近年來,伊朗核計畫一直是中東衝突的核心。以色列堅稱伊朗秘密發展核武,威脅其生存;伊朗則強調核計畫僅用於民用能源。2025年初,美國與伊朗的核談判因美方要求伊朗完全拆除核設施而陷入僵局,伊朗拒絕妥協,雙方關係急劇惡化。
此外,以色列國內政治壓力也推動了此次行動。納坦雅胡面臨貪腐指控與國內抗議,強硬對外政策成為轉移焦點的手段。伊朗革命衛隊司令薩拉米(Hossein Salami)在空襲中身亡,更為伊朗報復埋下伏筆。德黑蘭市區兩棟住宅樓倒塌,造成包括一名兒童在內的平民傷亡,激起伊朗民眾憤怒。
軍事行動的規模與目標
以色列的攻擊行動極具針對性,涵蓋伊朗多個戰略要地。根據報導,空襲目標包括德黑蘭周邊六座軍事基地、帕爾欽(Parchin)軍事綜合體及納坦茲(Natanz)鈾濃縮設施。納坦雅胡聲稱,行動成功摧毀伊朗核武研發的關鍵設施與飛彈計畫,並擊殺數名核科學家。然而,伊朗核設施多位於深山或地下,配備強化混凝土防護,專家質疑以色列常規武器的破壞力是否足以徹底摧毀這些目標。
伊朗官方媒體報導,空襲造成嚴重破壞,但未證實核設施全毀。伊朗隨即關閉伊瑪目霍梅尼國際機場,顯示其對進一步攻擊的戒備。以色列則關閉本國領空,特拉維夫的班古里昂國際機場停飛,顯示對伊朗報復的擔憂。
國際反應與美國的角色

此次攻擊引發國際社會強烈反響。美國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公開表示,美國未參與此次行動,但以色列事先通報,稱此為自衛需要。盧比歐警告伊朗勿針對美國利益報復,顯示美國試圖在支持以色列與避免捲入戰爭間尋求平衡。然而,以色列軍方透露,行動與美國協調進行,顯示兩國間的密切聯繫。
其他大國反應謹慎。中國大陸外交部呼籲各方克制,避免局勢失控;俄羅斯則批評以色列「挑釁」,但未明確表態。聯合國安理會緊急召開會議,卻因大國分歧未達成實質決議。西方民眾對納坦雅胡的行動多持負面看法,認為其魯莽可能引發全球危機。
核計畫的真實影響

以色列聲稱攻擊重創伊朗核計畫,但專家對此持懷疑態度。伊朗核設施分佈廣泛,且高度防護,類似納坦茲與福爾多(Fordow)的地下設施幾乎無法被常規武器摧毀。美國情報官員早前指出,以色列的空襲最多能延遲伊朗核計畫數月,而非徹底終結。
更危險的是,此次攻擊可能刺激伊朗退出《核不擴散條約》(NPT),加速核武研發。前美國國防情報局官員哈里森・曼(Harrison Mann)警告,攻擊可能迫使伊朗認為核武是唯一自保手段。伊朗官員近期已暗示,若遭受進一步打擊,將考慮核武選項,這將徹底改變中東戰略格局。
報復與戰爭風險

伊朗面臨報復壓力,但其選擇將決定衝突走向。2024年,伊朗曾對以色列發射兩次飛彈攻擊,但均提前預警,避免全面戰爭。此次若以色列攻擊核設施,伊朗可能採取更強硬回應,例如針對以色列軍事目標發動大規模飛彈攻擊,或動員黎巴嫩真主黨等代理人組織。
安全分析師帕桑迪德(Shahryar Pasandideh)指出,伊朗的飛彈庫存以低強度作戰與高壓威懾為主,難以在不引發全面戰爭的情況下實現有效報復。另一種可能是,伊朗選擇有限軍事回應,同時退出NPT,專注核武研發,這將為未來更大衝突埋下隱患。
美國內部的分裂
此次危機也暴露美國內部對中東政策的裂痕。川普(Donald Trump)第二任期內,其「美國優先」支持者反對捲入新戰爭,但新保守派則視攻擊伊朗為長期目標。川普政府撤離中東使領館人員,顯示對衝突升級的準備,但其是否願意全面支持以色列仍不明朗。
以色列的長期行動需要美國的軍事與情報支援,這可能迫使川普在國內壓力與盟友義務間做出抉擇。若戰爭延續,美國可能被動捲入,進一步削弱其在中東的影響力。
結語
以色列對伊朗的突襲不僅是中東局勢的轉折點,更是全球安全的警鐘。納坦雅胡的強硬策略雖短期內滿足國內政治需求,卻將地區推向核戰邊緣。伊朗的報復選擇、美國的角色定位,以及國際社會的調停能力,將決定這場危機是否演變為全面戰爭。當前,克制與外交是唯一出路,否則人類可能面臨不可逆的災難。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