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精選【專欄】以伊衝突烈焰高漲:...

【專欄】以伊衝突烈焰高漲:川普如何應對中東危機?

Date:

 

文/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

根據《GZERO Media》6月16日報導,上周末,中東局勢因以色列與伊朗的直接衝突急劇升溫,戰火從代理戰爭轉為公開對抗。以色列對伊朗核設施與能源基礎設施的空襲,引發伊朗對特拉維夫(Tel Aviv)等城市發射數百枚導彈與無人機,造成數十人死亡,伊朗則有逾200人喪生。這場衝突不僅考驗兩國的軍事耐力,也將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推向外交與軍事決策的十字路口。川普曾在競選中承諾終結美國對外戰爭的參與,如今卻面臨是否介入以伊衝突的艱難抉擇。

衝突背景與現況

以色列與伊朗的敵對關係根深蒂固,多年來透過代理人戰爭展開角力。2025年6月13日,以色列發動代號「獅子崛起」(Operation Rising Lion)的空襲,目標直指伊朗核設施與軍事基地,造成包括革命衛隊高級將領在內的至少224人死亡。伊朗隨即以數百枚導彈與無人機反擊,擊中以色列城市,造成至少24人喪生。衝突進入第五天,雙方均無退讓跡象,以色列聲稱已控制德黑蘭上空,並計畫持續攻擊。

伊朗的核計畫一直是衝突焦點。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強調,伊朗的核能力對以色列構成「生存威脅」,並聲稱其空襲已將伊朗核計畫推遲數年。伊朗則堅稱其核計畫用於和平目的,並誓言若以色列繼續攻擊,將以「更嚴厲的回應」反擊。衝突已導致中東地區動盪,約旦、伊拉克等國關閉領空,油價因戰爭不確定性上漲。

川普的兩難抉擇

川普自上任以來,強調以「美國優先」為原則,承諾避免捲入海外戰爭。然而,以伊衝突的升級迫使他重新審視這一立場。根據哈佛CAPS-哈里斯民調,56%的美國選民支持協助以色列摧毀伊朗核設施,特別是共和黨選民中支持率更高。這顯示川普若選擇支持以色列,可能獲得國內政治資本。然而,其「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陣營中的保守派反對進一步軍事介入,認為這違背其競選承諾。

川普試圖透過外交手段化解危機。他在社交平台Truth Social上呼籲伊朗與以色列達成協議,並警告若衝突繼續,後果將更嚴重。然而,伊朗外交部發言人巴蓋伊(Esmail Baghaei)稱與美國的核談判「毫無意義」,顯示外交努力受挫。川普曾於6月12日警告伊朗,稱若不停止鈾濃縮活動,將面臨「嚴重後果」,但他同時否決了以色列提議的暗殺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尼(Ayatollah Ali Khamenei)的計畫,顯示其謹慎態度。

以色列的戰略目標

以色列的行動不僅限於摧毀伊朗核設施。納坦雅胡的言論顯示,其目標可能包括推翻伊朗現政權。外界分析指出,以色列希望透過連續打擊削弱伊朗軍事與經濟實力,進而引發內部動盪。然而,這一策略風險極高,若伊朗政權存活,可能加劇對以色列的報復行動。以色列的空襲已摧毀伊朗南帕爾斯(South Pars)天然氣田的部分設施,嚴重影響其能源供應,這一打擊可能迫使伊朗在經濟壓力下重新考慮談判。

以色列的軍事優勢顯而易見,其情報與精準打擊能力令伊朗防空系統幾近崩潰。然而,伊朗仍保有約2000枚可攻擊以色列的導彈,顯示其報復能力尚未完全喪失。以色列若要徹底摧毀伊朗深埋地下的核設施,可能需要美國提供的重型「地堡剋星」炸彈,這使川普的決定至關重要。

國際社會的回應

伊朗持續對以色列發動飛彈攻擊。

國際社會對以伊衝突的反應呈現分化。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與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譴責以色列的行動,呼籲透過談判解決爭端。中國大陸外交部長王毅表示支持伊朗捍衛主權,並強調武力無法帶來持久和平。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則在G7峰會上表示,川普已提出停火提議,但具體進展取決於以伊雙方的意願。

伊朗試圖透過阿拉伯國家如阿曼、卡達傳遞訊息,表達願意在衝突結束後重啟核談判。然而,伊朗外交部長阿拉奇(Abbas Araghchi)強調,除非以色列完全停止軍事行動,否則伊朗將繼續反擊。這顯示外交解決方案的窗口正在縮小,川普的調停努力面臨嚴峻挑戰。

川普的可能選項

川普目前面臨三個主要選項。第一,維持有限支持,提供情報與防禦性武器,如協助以色列補充鐵穹(Iron Dome)防空系統的導彈,但避免直接軍事介入。這一策略可降低美國捲入全面戰爭的風險,但可能無法滿足以色列的期望。第二,提供全面軍事支持,包括部署B-2轟炸機與重型炸彈,協助以色列摧毀伊朗核設施。這將增強美以聯盟,但可能引發伊朗對美國在中東基地的報復,進一步擴大戰爭規模。第三,加大外交壓力,聯合G7等盟友迫使伊朗重回談判桌,同時對以色列施壓要求停火。這一選項需要平衡盟友關係與國內政治壓力,挑戰極大。

每種選項均有風險。有限支持可能導致以色列單方面行動,進而拖累美國陷入被動局面;全面介入則可能違背川普的競選承諾,並引發國內反戰聲浪;外交途徑若失敗,可能使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受損。川普的選擇將不僅影響以伊衝突的走向,也將重塑美國在中東的戰略格局。

衝突的潛在後果

以伊衝突的持續升級可能引發廣泛的地區與全球後果。油價波動已影響全球能源市場,若伊朗關閉霍爾木茲海峽(Strait of Hormuz),將進一步推高油價,影響全球經濟穩定。衝突若擴大,恐波及黎巴嫩、敘利亞等國,引發更大範圍的人道危機。此外,伊朗的核計畫若被完全摧毀,可能短期內降低其核威脅,但長期來看,若政權存續,可能促使伊朗加速重建核能力。

對美國而言,川普的決定將影響其國際形象。若成功促成停火,川普可能兌現「和平締造者」的承諾;若衝突失控,美國可能被迫捲入另一場中東戰爭,損害其全球領導地位。對以色列而言,成功削弱伊朗可能鞏固其地區霸權,但也可能因過度擴張而招致國際孤立。

結語

以伊衝突的烈焰正席捲中東,川普的決策將決定這場危機是否走向和平抑或全面戰爭。作為全球強權的領袖,川普必須在盟友支持、國內政治與避免戰爭的承諾間尋求平衡。衝突的結局不僅關乎以色列與伊朗的未來,也將影響中東地緣政治的長期格局。川普能否以其獨特的「交易藝術」化解危機,仍是未知數,但其選擇無疑將成為他第二任期的重要試煉。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蔡鎤銘
蔡鎤銘
經濟學博士、金融業退休高階主管、淡江大學財金系兼任教授、台北張老師基金會副主委; 行政院第二屆終身學習楷模、2019金融研訓院校園黑客松金獎指導教授; 人生信條:「風鳴草勁、漱石無苔」。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