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牧(德國)
新近有三個不可忽略的信息,於無聲處,感悟到動蕩的世界,瞬息改變的局勢……。
其一、5月30日,習近平在中共安全會議上提出:「要堅持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
其二、容易忽略的一條簡訊:6月8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軍事節目中心共同主辦公益文化活動:「您好,最可愛的人」。啟動儀式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征集抗美援朝家書,一起揭開70多年前那些穿越硝煙戰場的故事,作為《朝鮮停戰協定》簽署70周年的紀念活動。
其三、自今年2-5月,整個西方國家都在擔憂「中俄聯盟」。5月2日,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米利明確表示:「美國應當盡自己所能,絕不能讓中俄兩國結盟。應建立戰略軍事同盟,停止推動中俄之間的軍事合作,因為這不符合美國的利益。」6月8日,米利在美國國防大學畢業典禮上坦言,「目前世界已經走向多極世界」,意指單極霸權時代已經結束。
令人不得不恍然,中共已咄咄逼人、嚴陣以待。美國史無前例的低姿態,讓人難以置信。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赴北京之路如此艱難不堪,還真不是杞人憂天!6月14日德國挺身而出,首次出台了國家安全戰略。不言而喻,歐洲老大德國關鍵時刻為美國站台,現在的球打在了中國台面上。面對德國國家安全戰略中的「中國風險」說,李強赴柏林之途顯然也成了一片泥濘沼澤,接下來的棋局該怎麽走?尷尬的不僅是美國,中國政府同樣如此。
底線思維與極限思維
首先要熟悉幾個概念:
1、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簡稱中央國安委,直屬中共總書記,統籌協調涉及國家安全戰略、重大事項與國家安全工作。這是當年江澤民參照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而設立的。據說是打開中國之門的前總統尼克森首創。
2、這次國安會是兩會後的第一次會議,是戰略調整的具體落實與實施。「二十大」後,習近平開啟了第三任期,2023年3月,兩會完成了中央與政府兩套新班子的改組,媒體有稱:是「新時代戰鬥內閣」。毛主政時代,重視「綱舉目張,執本末從」,即抓住事物的根本問題,旁枝末節自然會被帶動。兩會後,習近平領導的「戰鬥內閣」戰略,發生了重大調整,「鬥爭」焦點直指美國,是在台海問題、科技圍堵、解決發展問題等方面的釜底抽薪之策,中共是躲不過、避不開,必須直面終極對手美國。台海與南海的戰略戰術也一樣,中國軍隊直接轉向了美國。而中歐矛盾卻在逐漸舒緩中,中共與德國、法國、義大利等歐盟國家,都在積極聯絡與溝通中。台灣不再是主要矛盾了,北京政府提出「兩岸血脈相連,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完善增進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同心共創復興偉業。」從文字上感覺:是在輕輕放下、撫慰並舉,「和統」成了中共的主旋律。
3、為什麽提出「底線思維與極限思維」?《尚書·說命中》曰:「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應該是來自於古代軍事思想。要備戰、要打仗,是二十大以來,中共大戰略的深耕細作與具體落實,從長遠來說,以最差的估算來計劃;從時局態勢來看,要發現盲點、死角與漏洞;從心理素養檢視,要洞察事物變化,克服恐懼心理;從戰鬥意志要求,要敢於突破瓶頸、硬碰硬,激發生命最大潛能。這應該是「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基本要素。中國有俗語道: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以爭取達到最好的結果。一言以蔽之,所要表達的是準備扛硬仗,與美國硬幹。
準備打仗的動員令
今年初,美國空軍四星上將邁克·米尼漢(Mike Minihan)將軍預言:「美國將在2025年與中國交戰。」
中共兩會提出「邊鬥爭、邊備戰、邊建設」的方針,習近平在會上作了4次不同的演講,都強調「準備戰爭」的主題,其中一次更喊出要「敢於作戰」。3月9日,美國之音以「習近平再次強調加快提升解放軍戰力,建成一流軍隊與美對抗」為題目刊文。
俄烏戰爭中,俄羅斯軍隊的戰備準備不充分、戰爭動員不到位的教訓,中共吸取了這些教訓。中共軍隊的傳統是: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所以,這次國安會上習提出了「底線思維與極限思維」,甚至要求:「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無疑發出了戰備動員令。兩會後,中共軍隊的表現,發生明顯改變,有幾個跡象頗能說明問題:
5月底,中美軍機在南海上空對峙交鋒,中共殲-16突然一個動作,從RC-135電子偵察機前面掠過,美軍印太司令部發布聲明稱之為:「不必要的侵略性機動。」
6月3日,美國「鐘雲」號驅逐艦、加拿大「蒙特利爾」號護衛艦,穿航於台灣海峽,中共解放軍052DL「蘇州」艦強勢攔截,馬力全開,在「鐘雲」號驅逐艦前方兩次橫切,雙方最近時僅相距約137米。
6月6日,俄羅斯國防部稱,俄羅斯空軍圖-95轟炸機和中國H-6K轟炸機在8小時的巡邏中,飛越了日本海和東中國海,實施第6次聯合空中戰略巡航。
德國《國家安全戰略》指出:「中國正在以各種方式試圖重塑現有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越來越積極地要求獲得區域優勢,並一再採取與我們的利益和價值觀相抵觸的行動」。「中國正在利用其經濟實力來實現政治目標。」一語中的,恰似及時雨。
再提朝鮮戰爭意味何在?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2軍率先從輯安(今集安市)渡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半島作戰。入朝後的第一次戰役在1950年10月25日打響。
中共朝鮮戰爭50周年、60周年、70周年的紀念活動,都是以入朝作戰為紀念日,即2000年10月25日舉行50周年紀念朝鮮戰爭,2010年10月25日舉行60周年紀念朝鮮戰爭,2020年10月23 日舉行70周年紀念朝鮮戰爭。70年的朝鮮戰爭紀念已經舉辦過了,為什麽今年又心血來潮,再次舉辦70周年朝鮮停戰紀念?而且「征集抗美援朝家書」,與5月30日的國安會聯系起來,與「底線思維」、「極限思維」結合起來,豈不又有了新講究。
這則報導寫道:「70多年前,290多萬熱血青年奔赴朝鮮戰場,家書成為保家衛國的戰士與家人聯系的唯一渠道。來自戰場的家書,寄托著戰士對親友對故鄉的眷念、保家衛國的決心、對和平的期望,也為研究這段歷史留下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通過一封封穿越戰火硝煙的家書,挖掘家書背後的故事,再現志願軍戰士真實的戰鬥和家庭生活,展現他們動人的家國情懷,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激勵人們繼承革命傳統,賡續紅色血脈,為中華民族復興大業貢獻力量。」
有中共軍史記載:大戰前的動員階段,各部隊廣泛開展「學歷史、憶傳統、勵鬥志」活動,追憶人民軍隊浴血奮戰的光輝歷程,開展憶苦思甜和立功運動,從思想上、組織上整頓、改造、提升軍隊的戰鬥意志。
這是否是「底線思維」與「極限思維」的又一例證?
美國不可能退出亞洲
美國之音報道:6月13日,布林肯國務卿與秦剛外長通電話。秦剛把中美關系遭遇新的困難和挑戰,責任是清楚的。秦剛就台灣問題等中方核心關切闡明了嚴正立場,強調:美方應予尊重,停止干涉中國內政,停止以競爭為名損害中方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希望美方採取實際行動,落實兩國元首巴厘島會晤重要共識及美方有關承諾,同中方相向而行,有效管控分歧、促進交流合作,推動中美關系止跌企穩,重回健康穩定發展軌道。
在台灣問題上,逼退美國。對整個世界來說,布林肯此次是否訪中還在次要,倘若美國承諾與低頭,放棄台灣,將令整個民主同盟失望,那將真是美國的霸主地位一瀉千里。
筆者始終不覺得台灣兵兇戰危,眼下中共所有的武備、戰備都是衝著美軍,是與美軍直接抗衡沖撞。美國軍隊是世界之強之最之霸,迎戰美軍不僅要有膽量、勇氣與氣魄。美軍不動,中國軍隊亦不會動。在筆者看來,美國倘若不動,便是美國退出台海、南海成局了,所以,美中在台海、南海終有一戰。
德國國家安全戰略為美助威
13日,布林肯與秦剛通話,台灣問題是核心話題。14日,德國聯邦內閣通過了一項《國家安全戰略》。據朔爾茨總理說,「更詳細的中國戰略應該很快就會準備就緒,」顯然德國是匆匆上陣「亮劍」,為美國、為民主盟友表明態度。
朔爾茨總理表示:德國不想脫鉤,而是希望將風險降到最低。什麽是風險?雖然沒有明確指出,但字裏行間一目了然:
德國隨時準備並能夠「捍衛我們和我們盟友的主權和自由」。「中國正在以各種方式試圖重塑現有的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越來越積極地要求獲得區域優勢,並一再採取與我們的利益和價值觀相抵觸的行動」。「地區穩定和國際安全日益承受壓力,人權也遭到漠視。中國正在利用其經濟實力來實現政治目標。」「我們與法國的深厚友誼以及與美國的密切夥伴關係」等,獲得區域優勢,地區安全,盟友的主權和自由等,台灣自然包括在其中,抑或是更詳細的中國戰略會明確指出。朔爾茨總理明確表達了與美國戰略的一致性。
結束俄烏戰爭是根本
在筆者看來:俄烏戰爭是因,世界變局是果。
「均勢戰略」與「地緣政治」,應該從全球的政治經濟軍事勢力來平衡,倘若只是顧了歐洲範圍,而忽略了全球地域,無疑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俄烏戰爭是「均勢戰略」與「地緣政治」的失敗,世界大國政治的鼎立與制衡之勢破局,中俄形成聯手之勢對付美國,正如米利將軍所說:美國的未來之路會十分艱難。
中俄緊密聯盟,源於俄烏戰爭,戰爭越持久,於中國越有利,這筆賬很多朋友都明白了,美歐希望拖垮俄羅斯,無心中東、非洲、南美、東南亞等區域的合作,中國卻在那裏重新整合,希望歐洲戰爭拖上幾年,俄羅斯的勢力範圍逐漸移交給中國。幾十年來美國在持續的戰爭中不斷消耗,戰爭可持續削弱美國利益與霸權,但戰爭也使得歐洲漸漸沈淪。中國為俄羅斯提供經濟後援,中共在戰爭陰影下發大財。
離間中俄聯盟,首先需要拆彈,將中俄抱團之因之由消除。結束戰爭,在和平談判的過程中,在互助與利益的分配上,俄中才會出現新的縫隙,新的裂痕。有道是:沒有永恒的敵人,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亡羊補牢,猶未遲也。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