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國家財經指標【專欄】中國限制鎵、鍺出口...

【專欄】中國限制鎵、鍺出口恐弄巧成拙

Date:

中國商務部及海關總署宣布自 8 月 1 日起,將對鎵、鍺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其中包含金屬鎵、氮化鎵(多晶、單晶、晶片、外延片等多種形態)、鍺外延生長襯底等。出口商如果想開始或繼續出口,將需要向商務部申請許可證,並需要報告海外買家及其申請的詳細資訊。在新冷戰的時代,美國聯合日本與荷蘭禁止將製造半導體的設備進口至中國,所以大家也知道中國對鎵、鍺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其實是對此舉之報復。只是中國是否會成功呢?已有許多文章在討論這一件事情。不過,中國在此之前所採取的這些對策,有的以失敗收場,有的反促成新供應鏈的形成。

稀土「武器化」效果遞減

從1990年代後半開始,中國就以壓倒性的成本優勢成為全球稀土元素供應的主要國家之一,但當時在中國專家之間,有意見認為:應該限制稀土元素的出口。由於中國以國內的稀土元素作為廉價原材料進行出口,而日本和美國卻利用這些稀土元素製造成高附加值的產品,於是就有主張認為應該透過限制出口數量來培育國內的稀土元素之應用產業。

受到這些觀點的壓力,中國政府開始對稀土元素之出口設定數量限制,特別是自2007年以來,出口數量從6萬噸(2007年)急劇減少到3萬噸(2010年)。2011年,出口限制仍然保持在3萬噸,對稀土元素出口的關稅也提高到20%至25%,但這些被加強的管制措施卻導致走私活動大幅增加。2011年,中國的稀土元素出口量約為1萬7000噸,但包括各國進口的總數則是約為4萬噸。換句話說,透過偽裝成其他物質來逃避出口限制和關稅而採用走私出口形式的出口規模是超過正常出口的規模。

由於這個緣故,中國的出口限制就出現漏洞,日本和歐盟也因為中國的稀土元素出口的限制而指控中國違反GATT規則,並向世界貿易組織提起訴訟。中國主張,無限制的稀土元素出口已導致中國國內的資源枯竭和環境破壞,因此需要對出口進行限制。但是,有反駁說,如果真的是如此的話,那麼首要任務應該是限制國內的開採才對,而不是僅僅限制出口,而且這樣的做法只是為了實現對稀土元素的壟斷而已。最後,在2014年,在世界貿易組織的小組之裁決中,中國的稀土元素出口限制被裁定為不當,並建議要撤銷該限制。

此外,在中國試圖限制稀土元素出口的同時,其他國家已重新開始生產稀土元素。在2010年,中國占據了全球稀土元素生產的97%,但現在已下降到約70%。中國已不再具有能夠將稀土元素「武器化」而壟斷出口的地位。

澳洲不受中國抵制影響

由於新冠病毒的真相調查、維吾爾的人權問題以及中國在南太平洋的霸權行為等問題,近年來中澳關係惡化,中國作為對抗措施所採取的就是突然中斷了澳大利亞牛肉和葡萄酒等特產品的進口。

但是,根據澳洲媒體最近所披露的分析,中國對澳大利亞產品的進口禁令只使澳大利亞國內生產總值(GDP)減少了僅0.009%,這只對部分生產者和企業造成了打擊,對整體經濟的影響實際上接近零。澳大利亞的GDP總值約為2.5萬億澳元,中國的進口禁令所造成的損失僅約2.25億澳元。

另一方面,由於不能向中國出口,日本就取代了中國而成為澳洲的主要出口國。澳洲縱然不能出口到中國,但是是有許多可以替代的國家,澳洲雖然產生了經濟損失,但由於價格下跌,在其他國家對澳大利亞產品的需求反而增加,這就使得這些損失得到補償。例如,中國不進口澳大利亞的煤炭,但日本取而代之,由於澳大利亞也有多個有力的替代性國家,這反而使澳洲積極去與新的供應鏈互相連結。

台灣農產品尋找新市場

在台灣也是一樣的情況。在中台關係冷時,中國對台灣施加經濟壓力。中國由於對蔡英文政府的不滿,就以衛生上的問題為由,禁止進口台灣產的鳳梨、柑橘類和高級魚產。但是,根據台灣方面公布的統計數據,中國所禁止進口的台灣產鳳梨出口至日本的數量在過去兩年增加了8倍以上。在2020年禁令實施之前,日本的出口量約為2000噸,但在2021年的時候增加到約1萬8千噸,去年則約1萬7500噸,目前日本成為最大的出口國。

偷竊無法成就科技大國

新冷戰時代的開始,使得中國用盡各種辦法來應對民主國家,尤其是美國,但是除非回到冷戰時期的對壘,否則任何的管制措施都可能對中國自己造成傷害,世貿組織所以設立就是要使貿易的障礙壁壘減少,而從稀土ㄧ例來看,中國要使自己走上科技大國,顯然不是用偷的就可以達成,中國政府只注重國營企業與軍事產業,而任令民間產業自生自滅,因此要走上強國,可能還需走一段很長的路。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張正修
張正修
曾任考試委員、開南大學法律系系主任、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兼任副教授、台北教育大學文教法律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