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陷入三個陷阱
習近平所統治的中國陷入了三個陷阱:
第一個陷阱是修昔底德陷阱,也就是:崛起的大國越來越有自信,而既有的主導國則害怕其會喪失優越的地位。在這當中,因為各個同盟國會驅使崛起的大國與既有的主導國進行戰爭,所以美中兩國陷入戰爭的可能性很高。
第二個陷阱是《中所得國之陷阱》。這是《每一個人平均的國民總生產(GDP)值從3000美元到達12000美元的開發中國家》很容易陷入的陷阱。由於這樣的國家會面臨許多的社會問題,而其發展政策卻沒有辦法很順利,所以會陷入經濟長期的低迷。
第三個陷阱是《塔西陀陷阱》。在這十年當中,中國每次產生社會問題時,就會有人提出這個塔西陀陷阱,亦即:當政治權力失去信用的時候,任何政府的發言、或是實施任何的政策,都會被社會嚴厲批判。
IMF對中國經濟的看法
2023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IMF)有報告說:中國今年的經濟成長率會恢復到5.3%,它會與印度同時成為帶動世界經濟成長的牽引力量,但是中國的不動產部門如果超出預期而驟然減速的話,那麼中國經濟的恢復就可能會急遽下降。
中國政府目前的對策
中共經濟工作會議有認識到:經濟恢復的基礎還不是很堅固,而有三個重大的壓力存在,那就是:需求縮小、供給震撼、對未來之期待信心衰弱。為了對處這個問題,中國政府想透過財政政策與金融政策,來設定《經濟穩定成長》、《就業安定》與《物價安定》這三個安定為重要的政策。
中國政府目前的政策是把重點放在對中小企業的援助上,同時,要創造出《透過人工智慧、量子電腦、大數據、新能源等的核心技術來帶動經濟成長的新企業》。2023年畢業的大學生預計是史上最高的1150萬人,畢業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將會衝擊到就業安定的問題。而中國政府也將慎重發動金融政策以抑制通貨膨脹。
在這當中,地方政府陸續發布今年的成長目標(天津最低是4%,最高是海南島是9.5%),為了獲得海外訂單,地方也安排專機,集合地方的企業家,組成旅行團等等,想要恢復地方的經濟。
市場信賴的恢復才是關鍵
其實,市場信賴的恢復是中國經濟恢復的關鍵。
習近平如果想要迴避三個陷阱以便恢復中國的經濟,那麼,中國國內的消費者、企業以及世界對中國政府及其經濟政策的信賴是不可欠缺的。但這完全可能嗎 ?事實上,要恢復經濟,是要把習近平到目前為止所採取的一部分重要政策做180度的轉變,但是中國並沒有完全放棄到目前為止的政策。
![中國政府為了搶救經濟,開始重視阿里巴巴等民間企業。](https://vigormedia.tw/wp-content/uploads/2023/02/Enabling_eCommerce-_Small_Enterprises_Global_Players_39008130265_cropped.jpg)
(一)私營企業的重視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去年12月有放出訊息說:要使《包含大型IT 企業在內的私營企業》在中國經濟與就業、國際貿易扮演更大的角色。而政府也開始重視阿里巴巴等的民間企業,承認螞蟻集團的上市,廣州市政府也與阿里巴巴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但卻也放出排除馬雲為股東的訊息。
政府為了恢復經濟所採取的政策如果沒有得到市場的信賴的話,那麼投資與消費都會猶豫不前的。對於政府的信賴其實是形成內需擴大與消費者信心的關鍵。但共產黨的領導人會帶給市場完全的信賴嗎?
(二)對於西方國家來說,狼又來了
在今年一月於Davos會議所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當中,副總理劉鶴強調中國會持續推動改革開放政策,並承諾會對民間企業加以援助,並促進外國的投資。雖然劉鶴的發言大致上被加以肯定,但是美國的政治專業雜誌The Hill 則下了如下的評論:Every word was a lie (每一句話都是謊言)。
而且市場的信賴與《修昔底德的陷阱》是有關的,美國強化了半導體的先端技術、製造裝置的出口管理規制,而日本與荷蘭也在今年一月參加,美國並於最近成立了防止技術被偷的組織。中國如果要促進《以市場原理為基礎而行動的海外企業與資本家》到中國的投資意願,就必須採取政經分離的邏輯與政策,並明示其要採取市場經濟路線,但這可能嗎?王毅在德國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時,痛批美國說:「中國古人有言,『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小人才會巧取豪奪。今天的美國卻撕下一切偽裝,連巧取都不屑做了,只剩下明火執仗地豪奪。這種作法不僅損害各國的正當合法權益,也將損害美國自身的信譽和利益。」
(三)結構的改革是否可能?
劉鶴曾說:不動產業是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有引起系統危機的風險,他並暗示將緩和對不動產的管制。為了迴避《中所得國的陷阱》,結構改革是必要不可欠缺的。但是不動產處於低迷狀態,而2023年的地方財政仍處於嚴峻狀態。地方財政是依靠不動產開發與地方特別公債支撐起來的。新冠肺炎以前的2019年,全國的財政收入的35.9%是依靠土地使用權的讓渡所取得的所得,但在不動產市場面臨困境之下,發行地方特別債就會變成是地方財政的致命傷。
依據中國政府的規定,地方財政對GDP的財政赤字的比率被壓至在3%前後,但稅收減少、因新冠肺炎等支出增加、因為少子化與高齡化,年金支出的負擔增加,而且地方公債約40%在今後五年將到期,要再發行是很困難,此時中國政府如果把3%前後的財政赤字比率加以緩和,那麼地方的負債會更加膨脹。
結論
中國的勞動人口減少,要重建地方財政、改革不動產市場、建構社會安全體系,面對這種種的大問題,中國政府是否可能做出有效的經濟營運呢?這是大家看衰的一點。因為全球化講的是依據共同的規則行事,而不允許濫用政治權力來介入經濟的運作,剽竊他國企業之技術,但中共卻以龐大的市場為手段來達成其政治目的,並想主導國際政治的發展。從政治系統理論來看,講一黨獨裁專制的中國政府,要使自己去適應自由主義的經濟運作,必然會出現許多問題,大家就接著準備看好戲吧。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