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8 日是世界海洋日,每年都有不同的主題,主要是反映當前海洋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今年主題是「海洋星球:潮流正在改變」(Planet Ocean: Tides are Changing),呼籲大家正視轉變中的海洋環境與生態問題,以海洋為優先。國內相關機構也循例舉辦一系列活動包括馬拉松賽跑、淨灘、演唱會、攝影展、研討會等等,希望讓民眾更瞭解如何以可持續的方式與海洋互動。國際上也提出民眾響應該節日的八大睿智作法:1.吃可持續海鮮2. 減少塑料的消耗3. 減少碳足跡和能源消耗4.參與和組織海灘清理 5. 負責任地旅行並促進沿海旅遊6.使用環保產品7.支持海洋保護基金會和組織,8.支持藍色債券(Blue bond);聯合國也將2021-2030年定為海洋科學十年,希望加強國際科研創新合作,恢復海洋健康,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海洋漁業資源狀況繼續惡化
事實上我們從海洋中獲取的資源已經超過了可以補充的數量。根據「跨政府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服務平台」(IPBES)針對全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評估報告,人類已經顯著改變了三分之二的海洋環境,93% 的魚類種群在最大可持續或不可持續水平下捕撈,目前海洋捕撈由於過度捕撈、非法捕魚、破壞性捕撈、海拋、各類汙染、棲地遭破壞、海水酸化等等因素,海洋漁業資源狀況繼續下降,隨著越來越多的漁船,捕撈越來越少的魚,捕撈漁業經營日益困難。未來可以透過劃定海洋保護區及運用新一代衛星、遠洋無人機、浮標和船隻傳感器並將機器學習應用於船舶 GPS 數據等,來提高魚類族群再生能力及監控捕魚活動精準度,更有效管理海洋資源,實現海洋資源可持續發展。
水產養殖保障全球糧食安全
所幸水產養殖已經FAO確認為未來漁業增長的主要來源,也是全球糧食安全的主要貢獻者,到 2030 年僅水產養殖業,就可以提供三分之二的海產品供人類消費。日本水產養殖幾乎佔沿海漁業產量的一半,實施可持續海水養殖是重要政策之一,養殖種類以中高檔產品為主,尤其鮭魚養殖一直是水產養殖機械化和將現代技術應用到世紀經營的領導者;在日本和其他國家很受歡迎的海膽,是另一種能夠抵抗氣候變化的水產養殖物種。近十年來日本國內對水產品的需求,因日本人口減少,日本人的飲食消費正從魚類轉向以肉類為主的西式飲食而下降,如果繼續依賴國內需求,水產養殖產量將萎縮。為此日本政府重新制定國內養殖生產(用養殖魚替代天然捕撈魚),海外行銷和投資策略,不僅在日本貿易振興機構 (JETRO) 內成立日本食品海外推廣中心 (JFOODO),向海外消費者推廣日本食物,在實施促銷之前,依據對目標市場當地需求的分析制定營銷策略(如於香港推出「日本便當-匠人之藝匠心之味」活動),還積極鼓勵水產養殖往海外投資,例如日本國有公司 Tokushima Auction Market (TAM),計畫在菲律賓Pangasinan省的近海水產養殖項目投資超過 10 億美元,運用日本先進海水養殖技術及設施,共同開拓該國的漁業生產潛力,並促進當地就業及為當地漁民提供穩定的收入,日本政府作法值得蔡政府施政參考。
海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碳匯及未來再生能源的重要來源,83%的全球碳循環通過海洋循環,藍碳(海洋碳匯)經濟已成為新藍海,全球藍碳(BLUE Carbon)市場正在迅速增長,藍碳指在沿海和海洋生態系統中隔離和儲存的二氧化碳,例如紅樹林、鹽沼和海草是世界上受威脅最嚴重三種主要的碳儲存,這些生態系統每公頃可儲存的碳量是陸地森林的五倍,被視為是實現巴黎氣候協議目標的關鍵。估計到 2030 年全球對碳信用額度的需求,將高達7000 億美元,藍碳已被視為減緩或適應行動計劃的主要解方,日前中國大陸已開出首張,由海洋漁業部門備案確認的「藍色碳票」,台灣連「碳交易平台」都還未建立,解決台灣能源短缺問題迫在眉睫,蔡政府應加快行動腳步了!
塑料污染威脅海洋健康
健康的海洋是全球經濟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藍色經濟的價值估計為每年 2.5 兆美元,相當於世界第七大經濟體的 GDP。然而海洋健康正受到威脅,其中塑料污染是威脅海洋健康的關鍵因素之一,估計用每年至少有1400 萬噸塑料,流入海洋,卻只有約 14% 的塑料被回收利,我們的整體塑料使用量繼續上升,目前海洋中已經含有超過 1.65 億噸塑料,其中89%是一次性塑料,預估到 2050 年,海洋中的塑料可能比魚還多。為此,政府應有計畫鼓勵消費者:對塑料袋說不,使用自己的可重複使用的袋子;避免使用塑料餐具和吸管;拒絕塑料瓶裝水和飲料;購物時避免使用塑料包裹的物品;拒絕一次性塑料(人類每年生產超過 3 億噸塑料,其中一半是一次性塑料)等,世界上許多地方已經開始禁止或限制使用一次性塑料製品,包括歐盟、加拿大、韓國、澳大利亞部分地區以及美國和墨西哥的許多地區,台台灣將於2025年全面限用一次性塑膠製品,2030年則全面禁用。
科學方法處置核污染水
海洋的重要性無庸置疑,保護海洋已經是共識,對於日方一意孤行強推核污染水排海計畫,不僅日本內部反對聲浪(多個民日本間團體和各界人士聯合發起反對核污染水排海“東京行動)也引爆國際社會的強烈質疑和反對,韓國首爾大學名譽教授徐鈞烈表示,經過“多核素去除設備”處理過的核污染水中仍存留有大量放射性物質,日本排放核污染水操之過急,媒體亦報導綠色和平組織東亞區高級核專家肖恩•伯尼亦表示“日本政府出於財政和政治原因選擇向海洋排放核污染水,這是最廉價的選擇,唯一可以接受的解決辦法是繼續對核污染水進行長期儲存和處理,這是維護人權、保護環境的唯一途徑。核污染水排放關乎共用這片海洋的全人類(包括台灣),日本政府應該用科學的方法妥善處置核污染水,並積極尋求替代處理方案,對外強調守護海洋環境的永續發展的蔡政府,理應對此明確表達立場不能有兩套標準。
讓海洋恢復健康狀態是解決氣候危機的關鍵,如果海平面上升,世界上很大一部分人口將受到嚴重影響。但目前只有不到 10% 的海洋受到保護,希望到2030 年至少有 30% 的海洋受到保護,另外 70% 的海洋得到可持續管理,更重要的是,所選地區必須給予有效保護和管理才能奏效,台灣政府評估45處海洋保護區管理成效,其中有11處為「低度保護」,保護海洋台灣須加把勁!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