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台灣民俗【專欄】一本值得大家仔細閱...

【專欄】一本值得大家仔細閱讀的好書《浴火玫瑰—蔡瑞月口述史》

Date:

說起蔡瑞月老師,稍微注意舞蹈藝術的人必定會認識,而這本《浴火玫瑰》,就是蔡瑞月老師口述史的書。這本新書共計分成六章,包括有:1.魔鞋的咒語、2.生命的偶然與必然、3.牢獄與玫瑰、4.風風火火舞蹈社、5.近悅遠來‧國際交流、6.美的追尋‧建構舞蹈風格等。而在最後「後記」的部分有「焚而不毀、藝術永存」,描述原台北本市政府要拆毀該舞蹈攝,是因為有許多藝文界的人用連續好幾天的藝術方式表達抗議,最後才被台北市政府勉強保存下來。該書最後部分是蔡瑞月老師的生平年表等。在295頁中,有許多相當珍貴的相片。這是一本非常珍貴的書,既是描述台灣現代舞蹈歷史發展的經過,也是蔡老師生命苦難的經歷。

從這本書就可看出台灣現代舞的起源,以及後來發展的情況。也從這本書,可以看到國民黨來統治台灣時,採施許多非人性的作法,因為蔡瑞月老師本身就是深受這種非人性迫害的受害者之一,被送往綠島(俗稱的「火燒島」)囚禁,期滿回來後,還是有警總人員不停地想盡辦法騷擾她的生活與工作。還好,因為蔡瑞月老師堅忍的信仰和毅力,不但在艱辛歲月終將稚齡的孩子養育長大,這孩子「雷大鵬」還傳承了她身上特有的舞藝精華,這點才是我們從本書中可看到身為台灣人認識自己的重要教材。

蔡瑞月老師是在1921年2月8日出生於台南市,是台灣長老教會台南太平境的會友。是從日本統治時代就開始跳「現代舞」,並投入研究現代舞的先驅。父親經營旅社「群英會館」,上頭有兩個哥哥,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她從台南第二高等女校畢業後,便前往日本跟隨石井漠學習現代舞。後來因為石井漠的眼疾加重,無法繼續指導她,因此,她轉而跟隨石井漠最傑出的弟子「石井綠」學舞,並在1945年畢業於日本「石井綠舞蹈研究所」。

1945年日本戰敗,在日本的臺灣留學生紛紛搭船返鄉,已在日本與南洋累積千場以上表演的蔡瑞月老師,決定返回台灣家鄉。雖然她的恩師石井綠極力挽留她留在日本,但蔡瑞月老師還是很堅持,搭上最後一艘回臺灣「大久丸號」船,回到自己所熱愛的家鄉台灣。

在蔡瑞月老師的口述歷史中有說過這段話:

「從日本回來,一直到入獄以前,我一場接著一場的演出,累了我還是演。來邀請演出的,我沒有拒絕過,只因為就讀高中時聽到日本人取笑台灣是舞蹈荒漠,當時我就下定決心,有一天我要將舞蹈的種子,布滿整個台灣的土地上。所以在回國的船上,我就迫不及待在甲板上練習、編舞,我不在意別人笑我是瘋子。」

1946年2月,「大久丸號」船上乘載了兩千多名臺灣留學生,在太平洋漫長的返鄉航程中踩踏步伐,伴隨其他留學生為舞碼所演奏的旋律,蔡瑞月老師就在航程中創作完成《印度之歌》與《咱愛咱臺灣》兩支舞碼,期盼盡快回到故鄉將舞蹈種子撒在她愛的土地之上,而這支《印度之歌》也因此被喻為「臺灣第一支現代舞」。而在同年3月,她已經編出完成四支舞曲–《印度之歌》、《咱愛咱臺灣》、《新建設》、《瀕死的白鳥》。

回到台南故鄉之後,蔡瑞月老師在自己小時候成長的台南「太平境長老教會」進行回台灣後第一次現代舞演出,發表她在船上編出來的《印度之歌》、《咱愛咱臺灣》,果然引起相當大的騷動,得到各界熱烈迴響。因為經常受到邀請到台灣各地演出,而她的知名度也隨著在各地演出在舞蹈界更是迅速廣為人知,是她非常具有活力的時期。每當有人問她「難道不會累嗎」?她回答說:

「從日本回來,我一場接著一場的演出,來邀請的,我沒有拒絕過。不是不會累,而是深怕對舞蹈的播種,腳步不快,就要來不及了。於是我奔波在勞軍、慈善、賑災各式晚會中演出,足跡遍及軍隊、戲院、學校、教會、監獄、海邊、公園等處。上妝、卸妝,不停地趕著上火車、下火車,為著不同的觀眾,一個城市接著一個城市跳舞,這是在撒種。」

她說這些勞苦都只有一個目的和理想:讓咱故鄉台灣,成為一個有現代藝術文化的國家。就是這麼簡單!

1947年,一場在「台北國際戲院」(現為西門町「萬年商業大樓」)的演出,結識當時於「長官公署交響樂團」擔任編審的詩人「雷石榆先生」,兩人相戀不久隨即結婚。婚後,蔡瑞月老師將舞蹈教學與創作的地點也移到台北,她的丈夫雷石榆先生當時在台灣大學教中國文學課程,他們住在台大教職員的宿舍。夫妻兩人也共同創作《讚歌》,並將之在全台各地演出,都受到極高的評價。1948年,夫妻兩人又創作《死與少女》、《一片醉心》等舞曲。

蔡瑞月與雷石榆
蔡瑞月與雷石榆。圖/擷自網路

蔡瑞月老師懷孕後仍繼續教舞與表演;懷孕八個月時,她穿著舞衣與舞蹈家「林明德先生」演出雙人舞《幻夢》及《印度的麗園》、《飛鳥》與《水社的夢歌》,是一場最奇妙的「母子同台」演出。兒子「雷大鵬」誕生後,夫婦倆獲允在宿舍開設舞蹈社,許多就讀高中的年輕女孩紛紛來向她學習現代舞蹈,一家三口過著與舞蹈自此緊密難分的生活。

然而,幸福的生活難抵社會情勢的變化,「228事件」發生後,台灣許多精英被捕或無故失蹤,台北社會情勢風聲鶴唳。有一天,家裡突然來了兩個來路不明的陌生人到家裡找雷石榆,僅告知:「傅斯年校長找你有事。」就這樣將雷石榆帶離家中。當時拘留犯人的地方主要為警備總司令部以及保安處,蔡瑞月老師每日不停地在兩處往返找先生雷石榆,卻尋人未果,直到透過臺北市長「游彌堅先生」的協助,才知道丈夫被囚禁在保安處,不久將被驅除出境到香港,但他夫婦萬萬沒有想到,此行一別,再見已是四十餘年後。

當雷石榆先生被遣送出境數月後,蔡瑞月老師因準備到花蓮演出而將孩子托兄嫂照顧,等要演出的前一天,再和家人與學生們會合,但卻沒有到1950年初,就在出發要到花蓮去演出的前一晚,來了兩位特務以「問話」為由,強行將她帶走,一出門口便用黑布蒙上眼睛,押上一台黑色吉普車,就這樣她被押到「台北保安處」囚禁。經過了半年,蔡瑞月老師被移送到內湖一間由學校改造的監獄,獄方知道她會跳舞,便要求她在中秋節負責編排節目。當家中寄來舞蹈所需服裝與道具,裡頭附了一副輓聯,才明白原來父親已經過世。她憑藉這些道具編了舞劇《嫦娥奔月》,自己則在《母親的呼喚》中扮演尋找摯愛孩兒的老婦。排練過程當中時常想起已逝父親與許久未見的兒子大鵬,傷感不已。她曾問過看守監獄的官員:「為什麼要抓我?」官員告訴她,說是:「思想動搖。」這幾乎是當時所有政治犯(我個人比較喜歡說是「良心犯」)的共同際遇,並不知道自己到底犯了什麼罪!就因為「思想動搖」罪名,蔡瑞月老師被關在「火燒島」三年。但即使是在綠島監獄中,她還是照樣繼續舞曲創作,編出台灣第一支以原住民為主題的《水舍懷古》,並且以丈夫所寫的詩《假如我是一隻海燕》編了一支舞曲,在綠島監獄教導同囚的獄友。我們從蔡瑞月老師身上可以看出台灣女性的堅忍、毅力。

1953年出獄。出獄後的蔡瑞月老師仍以舞蹈教學維生,為實現擁有獨立演出場地的夢想,蔡瑞月老師將舞蹈研究社搬到今天「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48巷10號」的日式房舍現址,這是向市政府租用的房舍,改造成舞蹈教室。除了教學生外,她也投入許多時間研究並持續創作、編舞,而最令人驚嘆的是她發展出「多元舞種」,包括有:現代舞、芭蕾舞、民族舞、台灣民俗舞等,創作相當豐富,成為台灣首屈一指的舞蹈專家。

玫瑰古蹟-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玫瑰古蹟-蔡瑞月舞蹈研究社現址。圖/擷自玫瑰古蹟-蔡瑞月舞蹈研究FB

但白色恐怖的陰影未因離開牢獄而散去。在蔡瑞月老師為學生授課期間,警察時常要求查看學生家長的身份證,對學生審問許多問題,上課時常受打擾中斷。蔡瑞月女士自此過著持續長達一、二十年時間,而她是每天都必須向管區警察報告自己的行蹤。但蔡老師並沒有因此而氣餒、失志,沒有,而是更堅忍地承受下來。

1975年,蔡瑞月老師受韓國崔德新將軍的邀請,赴韓國釜山巡迴演出,讓韓國民眾感到相當驚艷,因而推崇蔡瑞月老師為「世界舞姬」。1979年,蔡瑞月老師和數位音樂家合作編創臺灣本土舞作:農村酒歌、雅美組曲、挑夫與彩券等,非常寫實地用舞蹈說出台灣社會基層和達悟族群的生活樣式,讓觀賞的民眾大為感動而讚譽之聲不絕。自此,國內外的邀約表演與交流越來越多,日本、韓國、泰國、越南、美國與澳洲等國家的舞蹈界,都曾和蔡瑞月老師創辦的舞蹈研究社結締為友好情誼,也因此而經常要接待來自世界各地國際級舞蹈家來訪的重要場所,為台灣早期舞蹈史寫下輝煌一頁。

但是蔡瑞月老師和她的舞蹈研究社並未因此一帆風順起來。當1999年「蔡瑞月舞蹈社」被指定為市定古蹟,就在指定的兩天後的凌晨,隨即遭人縱火,許多珍貴資料遭焚毀。當時蔡瑞月老師才剛從澳洲回國來進行舞作重建,萬萬沒有想到會親眼目睹舞蹈社被焚燒後焦黑的殘灰。但蔡瑞月老師仍然堅持要在舞蹈社內進行舞作重建,藝文界的朋友都被他這種堅忍的毅力所感動,也紛紛到舞蹈社進行記錄與創作,並將這些創作義賣,款項捐贈成立「台北市蔡瑞月文化基金會」,持續將蔡瑞月舞蹈社營運下去。該社也在每年舉辦蔡瑞月舞蹈節,以及蔡瑞月文化論壇,延續蔡瑞月的精神,並繼續將當初成為一個藝文基地的理想維護下來。

其實燒毀的資料中,包括了許多蔡瑞月老師的口述歷史資料和圖片,她的媳婦蕭渥廷女士傳承了她堅忍的毅力,將蔡老師活著時候所口述留下來的資料給整理出來,讓我們可以更清楚她怎樣在原本沒有「現代舞」的咱台灣這塊土地上撒下了舞作的種子,並且可以在今天發芽、開花,成長並結出美好的果實。

這是一本很值得我們購買來閱讀的歷史好書─《浴火玫瑰—蔡瑞月口述史》。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盧俊義
盧俊義
高雄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傳道者。 1974年自台南神學院畢業,陸續在台東關山、嘉義西門、台北東門等三間教會牧會,2013年2月退休,也曾任台南神學院、台灣神學院、玉山神學院、新竹聖經學院、台灣浸信會神學院等兼任講師。 此外,他擔任過高雄少年感化院、台東武陵外役監獄的教誨師,以及台灣長老教會《教會公報》主編,並在好消息頻道(GOOD TV)主持節目。曾與佛教釋昭慧法師、天主教王敬弘神父共同成立「關懷生命協會」。 2017年起在民視電視台主持《這些人,這些事》與《邁向十字架之路》等節目,同時擔任台北和信醫院宗教師、倫理和安寧委員,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倫理委員,以及長老教會總會「兒少營教材」及「兒童繪本」總策劃。 帶領八個查經班,喜歡文字工作。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