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是現代人,尤其是65歲以上老人的問題!傳統醫療皆以病從口入,以胃經為源頭,以對症下藥解決問題;現代醫療逐漸理解病從鼻入,以肺經為源頭,人們吸入的氧氣,直接影響血液,缺氧,尤其是優質氧氣,後遺症嚴重!
血液中一旦氧含量低於標準98%以下,癌細胞開始活躍藉由血液擴散全身,造成病變!
民以「飲食」為天的時代已逐漸勢微,但「氧生」的觀念尚未形成!
近年來由於空氣污染,pM2.5,霧霾指數不斷上升,口鼻兼顧的養生健康概念漸行抬頭,氧生指數或將成為下一代的補氧驅癌的健康饗宴!
氧生民宿、休閒航空,只是拋磗引玉的開始。
美國《TIMES》雜誌報導21世紀趨勢:人們嚮往時尚休閒生活,跨國「氧生渡假」旅遊將是最高休閒生活時尚。
世界富人大多喜好休閒渡假,「Long Stay”+休閒飛行」為休閒之極致 :
• 達文西人類五百年來的「飛行夢」
• 歐美人講究「即時飛行」
• 日本人著迷「休閒飛行」
• 各國富豪也漸以能從事「休閒飛行」為傲
• 「休閒飛行+渡假」乃好萊塢影星主要休閒活動
很多上班族在下午兩、三點時,常覺得精神不振、眼睛模糊,或有輕微的頭暈、頭痛,往往誤以為是疲勞罷了。「事實上,這可能是因為輕度缺氧,加上大量耗氧所致。」此時,很多人會選擇喝杯咖啡,提振精神,但此舉並不會改善缺氧。「精神亢奮的拚下去,反而讓缺氧的時間延長。」
從事癌症缺氧療法的方鴻明醫師指出,置身現代擁擠、狹小、空氣汙染的都市中,缺氧其實是很常見的現象。加上運動不足使心肺機能下降,或過敏、抽菸、貧血等等呼吸循環或血液循環的問題,都會導致缺氧。還有壓力、過勞、情緒起伏、大量用腦,都會增加氧氣的消耗,導致缺氧。而缺氧,會讓細胞像烏賊車一樣的冒黑煙,成為癌細胞的溫床,並造成細胞的酸中毒。
缺氧者罹癌機率高
「缺氧的人罹癌的機率不但較高,癌細胞惡化的速度也遠高於非缺氧者。」二○一二年五月英國報導,打鼾、睡眠呼吸中止會使血氧濃度下降,使人得癌的機率提高一‧六五倍。美國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的科學家也在一項逾一千五百人的研究中,發現嚴重睡眠呼吸中止的人,罹癌死亡率會提高四‧八倍,中度者亦高達二倍。相對的,只要能改善環境缺氧、提高血紅素、改善心肺及呼吸循環,就能減低罹癌機率,甚至大幅度的提高患者的壽命和生存機率。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遺傳學碩士及博士候選人方鴻明,為率先發現缺氧因子的研究團隊一員,其論文被國際間引用一千餘次。方鴻明表示:過去我們總認為致癌物質及自由基是癌症的主因,但現在醫學界卻有了全新的觀點:缺氧才是癌症惡化的主因。「缺氧致癌,氧生防癌」是一個終於被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的老發現,但以目前醫學界對這方面研究的熱衷程度看來,它將是抗癌、防癌新革命。
為了向社會大眾介紹這一個全新的觀念,讓大家不再莫名其妙的「恐癌」,方鴻明醫師在《氧生──21世紀最有效的防癌新革命》一書(時報出版)中,讓大家了解「氧生」的重要性,幫助大家學習最有效的防癌方法,並改正一些錯誤的防癌保健知識,以免白白花錢卻死得更快。
防癌首要:讓細胞正常呼吸
「防癌,要先懂癌。癌細胞是什麼?它是怎樣形成的?它又會對我們產生怎樣的傷害?」
作者之一張安之表示,與細菌、病毒不同,癌細胞並不是外來的病原,而是從身體內某個原本正常的細胞所逐步變化而來。癌細胞也不是一出現就有傷害性,就像虎頭蜂蟲卵,也得要經過蟲卵、幼蟲、蟲蛹、化蛹後,才會變成螫人的虎頭蜂一樣,癌細胞也要經歷:癌變期、成長期、侵入期、移轉期,才能一步步的從零期癌細胞,轉變成為對身體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末期癌細胞。而推動癌細胞這四階段發展的,就是「缺氧因子」,因為它可以控制超過百組的癌症基因。張安之也指出,缺氧時癌細胞不但長得更快,具有更強的抗藥性,也更容易復發,更容易移轉。
雖說缺氧因子是時下醫學界對於癌症的新研究,並研發多種抗癌新藥,但其實早在一九五五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華堡(Otto Warburg)博士就提出「缺氧致癌」的理論,當時華堡博士透過減少35%氧氣供給量,短短數天內便讓胚胎細胞癌化;而且,癌細胞都有一個共通的現象,就是會愈來愈偏重無氧呼吸,就算有足夠的氧氣,依舊是以無氧呼吸為主。因此,「只要維持細胞的正常呼吸,就能預防所有癌症」。
但在一九七六年法姆斯及畢夏普發現基因異常會導致癌細胞後,「突變致癌」成為癌症研究的主流,但卻無法再進一步的解釋癌細胞複雜的生理變化。直到一九九二年起由薩凡札教授帶動的「缺氧因子」研究,才回頭證實當年華堡博士的「缺氧致癌」理論,使得缺氧再度成為癌症研究的新方向。
華堡博士當年提倡要預防癌症,就要改善血液循環,增加血紅素,並在飲食中補充能幫助呼吸代謝的酵素。張安之表示,如今國際間超過三萬篇「缺氧因子」的研究證實,再也沒有第二個因素如缺氧般,涵蓋癌症如此廣泛的面相,因此最根本有效的防癌保健法其實很簡單──讓細胞有足夠的氧氣。當年華堡博士曾說:「……數以百萬計的男男女女將因對此無知而枉死於癌症」,回顧癌症百年奪命史,不得不佩服華堡博士的先見之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