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提名新北市長侯友宜為代表該黨的總統候選人,5月30日侯友宜到成蘆橋下微風運河,為新北市議長盃第十三屆龍舟錦標賽「祭江點睛」,侯友宜致詞表示,端午節是兩岸華人世界同文同種的風俗,塑造大家的情感;包括兩岸在內,期待藉由龍舟競賽聚在一起,凝聚大家的感情。
侯友宜上述的說法認為,「端午節」是海峽兩岸華人「同文同種」的文化,這種「文化認同」也是「政治認同」,所以期待藉由龍舟競賽凝聚大家在一起凝聚感情。端午節雖說是亞洲漢字文化圈的傳統節日,但日本、韓國等等國家,人民在過端午節慶應該不會有侯友宜如此的論調吧?
顯然台灣藍綠對立、統獨問題的核心是圍繞在「台灣認同」、文化主體意識的分歧。這種起源於古中國崇拜「龍圖騰」的祭祀節日,後因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在農曆五月五抱石投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爲樹立「忠君愛國」意識標簽,將端午作爲紀念屈原的節日。瞭解台灣歷史就會知道,「端午節、划龍舟」是中國國民黨殖民台灣的一種儀式性洗腦方式;以「同文同種」強加、炮烙被殖年代的印記,更是黨國催眠「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的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雙管齊下的政治操作。
藉端午節行銷兩岸同種
侯友宜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卻有黨國極權主義的人格特質,1989年逮捕鄭南榕引火自焚的事件,足以見證「台灣人」受黨國洗腦,黨國意識型態內化之深。「祭江點睛」的宣示是中國文化認同之根深蒂固;代表國民黨的總統候選人,本應立足台灣,發揚台灣本土文化。藉端午活動行銷是兩岸同種,並不符合歷史事實。
「台灣意識」至少包括兩個組成部份:「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兩者之間有其不可分割性,兩者互為支援不可分離。「台灣意識」的核心問題是認同(identity)問題,其思想內涵以「我是誰?」「台灣是什麼?」等問題方式呈現;在這種脈絡(context)、情境(situatedness)中,是指生存在台灣的人認識並解釋,他們所生存的時空情境方式及其反省、思考過程。
「台灣意識」的形成與發展、內涵至為複雜,但這是近代數十年以來從潛藏到外顯發展過程中所激發的問題;是台灣人面對自我未來嚴謹且重要的議題。若說「多元性」是台灣文化意象,然無所不在的中國文化符碼壟罩台灣,不但無法凝聚出具有台灣主體意識的「文化認同」,也無法轉移為「政治認同」。這正是「台灣意識」面臨的困境!
台灣意識包括「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一體兩面有其不可分割,兩者互為支援的關係。台灣人對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的荒謬性的存在,也會因缺乏敵國意識而喪失「自我認同」,值得深思。
侯友宜藉「端午節」活動凝聚兩岸文化感情,卻又把「端午節」定義成海峽兩岸華人「同文同種」的文化活動,容易陷入《論語·季氏》篇所云:「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的大中國文化思維,這正是幾千年來中國帝王侵略鄰邦的慣用手法。把一個單純的文化祭典,放大到同文同種的國族認同,是自做聰明的政治算計。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