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消費者因美式賣場販售的綜合莓、藍莓,遭A型肝炎病毒污染,卻無法透過外觀、味道等來分辨,個人及家人很可能已將有問題的食品吃下肚而憂心忡忡之際,國內又傳出,有兩批從越南進口的牡蠣遭檢出重金屬無機砷超標5.4倍、2.6倍,儘管政府表明該兩批已全數退運、銷毀,未流入市面,但因屬抽驗,且今年1-4月從越南進口活牡蠣數量達1,210公噸,其他已進口的牡蠣是否都安全無虞,遭到質疑,消費者再度陷入食安危機恐慌。也對蔡政府把關進口農漁產品的效能,產生質疑,畢竟食品安全是確保人類都能享有更好生活和更好營養的先決條件。
蔡政府接續擬放寬國外農漁產品規範如將同意加拿大全月齡牛肉進口,(由於加拿大生產的牛肉仍有狂牛症疑慮,目前中國大陸、韓國、菲律賓等國仍暫停進口)以及應日本政府要求,擬放寬進口農藥容許殘留標準,允許日本草莓可使用「氟尼胺」(Flonicamid)和「克凡派」(Chlorfenapyr )兩款農藥(國內草莓農禁止使用),更加劇民眾憂心,政府在未充分與民眾溝通讓民眾釋疑之前不應輕率為之。
食品安全把關政府要加把勁
確保食品安全對於促進健康、生計、貿易、經濟增長和整體繁榮至關重要。隨著氣候變遷、都市化、人口爆炸與糧食生產全球化,以及錯綜複雜的糧食產銷系統,與漸趨模糊的責任分工,都為食品安全帶來新的挑戰,食安管控系統需跟上食品製造與消費變化,事實證明台灣政府在食品安全把關上,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蔡政府官員坦言,這些措施與台灣想加入CPTTP和與美國簽訂台美FTA有關,但是在台灣民眾忍受誤食含瘦肉精美豬及含幅射殘留的日本食品高度風險,台灣卻還遲遲未能加入CPTTP和簽訂台美FTA教訓之後,蔡政府一連串的讓步,卻不願緩和兩岸緊張關係,究竟換到甚麼實質利益,有必要向國人作清楚交代。
儘管洽簽自由貿易協定可減免出口關稅、創造產品流通、提高生產和銷售效率,比其他貿易對手更有競爭力,不過相對的,國內若干產業也要面對開放市場及降低關稅帶來的壓力。台灣若能加入CPTPP,以其高度關稅自由化,多數漁產品將可享有關稅調降甚至零關稅優惠,大幅提高台灣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可免再受制於人;但是不容否認的,某些國產漁產品如文蛤、牡蠣、草蝦、台灣鯛、九孔、鮑魚將面臨來自國外如越南等外來品的強力衝擊,據官方資料顯示,現行冷凍蛤蜊進口關稅率為30%、活牡蠣25%、活、生鮮或冷藏鮑魚進口關稅新臺幣30元/公斤或7.5%從高徵稅等,台灣若加入CPTPP,前述進口漁產品關稅勢必要調降,甚至降至零關稅,對於敏感性漁產品將帶來重大衝擊,甚至會增加食安問題。例如來自越南活牡蠣價格較台灣產牡蠣低,販售利潤高,產地不但未標示,還混充本地蚵,打亂價格行情,亦對國產牡蠣造成排擠效應,加以極端氣候影響,使得天災、病害問題加重,重重加疊,造成國內牡蠣產量從4萬多公噸減少至不到兩萬公噸,一旦加入CPTTP將對國產牡蠣產業帶來更大衝擊,蔡政府準備好了嗎?
筆者認為政府因應之道,除積極爭取關稅配額或特別防衛措施、並爭取對零關稅的落實,採取最高年限之外,也要加強進口漁產品食安檢驗:如何整合產官學研力量、透過品種、科技、管理、加工及冷鏈物流等改進,優化國內漁產品食安、品質與品牌,以提高消費者購買國產品意願,實是當務之急!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