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台灣民俗【專欄】「半朋山」要「等路...

【專欄】「半朋山」要「等路」

Date:

台語文本來是比目前通用中文,用詞遣字更為精確的文字,並非有口語無文字,問題出在傳承出現斷代,
今天台語之所以書寫混亂,始於清國212年統治。
清帝國官話壓倒民間語言,加上章回小說胡亂用詞,原住民平埔語無法書寫記錄,首先被消失,接下來就是台語漢字遭到混用,濫用,日本據台之後,混用情況更為加劇,以至於今天,原始的正確台語漢字,已經消失不見。

以錯為對,差不多就好,變成今天台語書寫困境,例如簡單的「當選」,故意錯寫成「凍蒜」,真的很莫名其妙,還有「蓋」與「甲」不分,晚上睡覺要「甲棉被」,被寫成「蓋棉被」,蓋字有無法透氣的語義,用這個「蓋」子,睡覺豈不悶死。

還有腹肚,書寫錯誤,人體的「腹肚」,正確書寫是「腹冑」,為甚麼錯誤將就到現在,主要原因當然是中文強勢,壓過台語。

本土化運動以來,台灣教育單位把台語列入母語,從事台語修復學者也有兩派,一派認為可以從羅馬拼音做起,如同荷蘭人創建的「新港字」。另一派認為找回正確的台語漢字,才是正途。甚至有人更激進認為,台灣獨立建國,必須拋棄中文,使用台語,所以,保留台語文字,就是保留台灣建國的火種,語言文字文化才是新國家的基礎。

很可惜,台語漢字書寫,到處錯用,包括教育部的「正確寫台語」,也是錯誤一大堆。

例如,教育部認為台語,你出門要帶「丹露」,指導這兩字「丹露」,應該寫成「簞祿」,其實,「簞祿」和「丹露」兩種書寫都不對,發音也不對,台語的「簞祿」,正確寫法就是「等路」。

交通「不通」出門帶「等路」

早期,台灣交通根本不通,尤其是陸路受阻,一直到日據初期,前清帝國鐵路蓋了一半,只限台北附近,若要從台南到台北,還必須行船,可見南北往來困頓,因此「出門等路」相當平常,家屬會對準備出遠門的家人告知,「你出門要準備等路」。有時候,遇到溪河暴漲,旅人受阻,一等數天,「等路」的時候,要自己炊煮食物,這才是「等路」兩字的原始出處。

再來談一個字「朋」,這個字的中文是朋友的朋,最早的出處是來自周朝貨幣,從兩串貨幣象形而來,「分作兩朋」,「此朋」對應「彼朋」,佇「同朋」的人,就是朋友,所以,朋友可以彼此分財貨。例如「朋分花用」的用詞,就是起源於此,問題是教育部把這個字弄成邊,「這邊」對應「那邊」,這邊的台語書寫是「此朋」,才正確,那邊要書寫成「彼朋」才正確,如果書寫成「邊」,發音接近扁字發音,與台語「朋」的發音差很大,「阮佇此朋」,「你佇彼朋」,才合乎台語文字本來的精神。

「半朋山」變成「半屏山」

朋字有分成一半的意思,所以,高雄有一座「半朋山」,位在左營,長期以來卻被錯誤寫成「半屏山」,「屏」字的發音不是朋,而是丙,用屏字,很明顯不對;但是,根本沒人去重視,這種錯而不改,才是台語教育最大的敵人。

推廣台語,應該從寫出正確漢字開始。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洪博學
洪博學
曾任報社總編輯、國際公關公司主管,著作有「蔣介石支持台獨」、「籠蛇爭霸中國」等書,現為自由作家。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