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松維∕專題報導
在1897年,俄國哲學家列夫•托爾斯泰寫了一本《什麼是藝術?》的書,在書中他定義有關「藝術」和確定什麼算作藝術的一般主題,托爾斯泰引用了在藝術和藝術家身上花費的時間、精力、公共資金和公眾尊重以及對藝術的普遍看法的不精確性作為撰寫這本書的原因。照他的意思,很難說藝術的含義是什麼,尤其是什麼是好的、有用的藝術,為了藝術,我們可能會寬恕在神殿中所提供的犧牲。
整本書中,托爾斯泰展示了一種「堅持不懈的道德主義」,根據他激進的基督教倫理來評價藝術品,並表現出願意駁斥公認的大師,包括瓦格納、莎士比亞和但丁,以及他自己的大部分著作。托爾斯泰拒絕在藝術的定義中使用美,他將藝術概念化為任何傳達情感的東西:當一個人為了向他人傳達他曾經經歷過的感覺,在內心再次喚起它時,藝術就開始了。他自己並透過某些外部的型塑來表達它。
20世紀初期美國抽象畫家阿德•賴因哈特指出,藝術太嚴肅了,不值得認真對待。如果藝術產業缺乏監督,不當的作為可能會在公開場合中猖獗、漫溢……。同時,提醒藝術氾濫所造成的美學退化,從年輕收藏家的力量介入到狂妄的藝術商業市場,投資者和維持它的藝術管理者,已經凌駕藝術家之上,藝術不再莊嚴、典雅,在金錢遊戲驅使下改變了周圍的事件和現實。
藝評家羅二松說,藝術對社會的興盛繁榮是至關重要的,藝術不僅是情感的表達,也是交流思想的媒介,它可以作為治療緩解、自我表達的渠道,或者也是欣賞生活之美的一種方式,經由藝術,人們可以記錄歷史,展現社會價值觀,並且對政治或社會事件發表評論;除了提供對更大文化的批判之外,藝術還使生活變得更容易管理、更容易忍受和更愉快。
羅二松指出,真正的藝術企求對特定體驗進行敏感的欣賞,這是一種高度具體的感覺,不是借由命題而是經過「薰染」傳達給觀眾。在托爾斯泰看來,高雅藝術作品並非源自真實而感性的創作,情感的進化也是憑藉藝術來實現的,藝術取代了低級、不友善和不那麼需要的情感,人類的善,通過更友善的感情,更需要這種善。
羅二松表示,其實,坊間一些創作者假藉藝術之名,行藝術之實,是損害文化的正規發展,假藝術意味著藝術家被欺騙,藏家被欺騙,一個國家民族被欺騙。藝術的宗旨在提高日常的生活質量,賦予人類存在的意義並扶植理解所處的世界,科學研究證明,藝術欣賞擴大了環境的品級,讓彼此感覺良好,當人們創作藝術時,就會推誠相見,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敞開心扉去接受新的想法。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