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佳純(台灣仿生科技發展協會秘書長)、孫智麗(台灣仿生科技發展協會永續發展召集人)
海洋占地球表面面積的71%、地球水體的97%,吸收了約 93% 的溫室氣體排放熱量以及約 25-30%人為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時透過海洋植物和藻類的光合作用產生地球上約一半的氧氣。海洋價值約25兆美元,每年能生產價值2.5兆美元的商品與服務,為30多億人提供食物和收入。然而,基於人類對於海洋的理解不如陸地,加上海洋中有60%的面積超出國家管轄範圍,使得海洋面臨在保育、研究和永續發展資金嚴重不足。根據OECD的數據資料,2019年全球前25大政府發展援助(ODA)承諾於永續發展目標14「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與海洋資源,以確保永續發展」(SDG 14)的資金為19億2,000萬美元。截至2019年,SDG 14的資金,僅佔所有17個永續發展目標資金的0.01%,獲得的投資最少。
海洋碳匯貢獻受關注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研究,如果不採取行動(Business-as-usual, BAU)確保永續的海洋經濟,未來 15 年,全球 66% 的上市公司可能面臨高達8.5兆美元的風險價值。在全球淨零目標中,海洋碳匯的貢獻受到關注,產業中包含航運、旅遊、水產與再生能源等主要領域也仰賴健康的海洋,促使金融機構尋求更多方法來降低因海洋生態不健康造成的風險,進一步結合企業、非營利組織、科研單位與政府機構發展藍色金融產品和專案。
氣候變遷行動與淨零減碳正為全球顯學,海洋復原力以及海洋蘊含的碳匯能力也逐漸被重視。2021年舉辦之第26 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中,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厄瓜多爾和巴拿馬也宣布合作,保護超過 50萬平方公里的太平洋,並在其聯合海洋領土上加強海洋保護工作,創建世界上第一個“巨型”海洋保護區(Mega MPA)。法國、葡萄牙、愛爾蘭、英國、美國、瑞典、肯亞、莫三比克、塞席爾、坦尚尼亞等國與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發起藍色長城(Great Blue Wall)倡議,建立第一個海景互聯網絡,把海景指定為 IUCN 第六類保護區,這些海景將形成一個連接的保護區網絡,提供生態保護、改善生計並協助增強西印度洋地區對氣候變遷的抵禦能力。當中,各國將確定保護和開發關鍵碳匯的地點(如紅樹林、海草草地和珊瑚礁),藉此在2030年前實現淨收益(net gain)。塞席爾共和國更承諾將藍色經濟和海洋調適納入國家自主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NDC)減碳目標。
永續海洋經濟需投資
根據美國能源部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委託經濟學人針對以海洋為本的氣候解決方案研究顯示,投資於永續海洋經濟的每一美元將產生至少 5 美元的回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預估,以海洋為本的解決方案將在2030年創造3兆美元的額外收入和成本節省。無論是基於海洋的潔淨能源(如海上風電)、低碳或零碳燃料航運、永續漁業和水產養殖為陸源蛋白質提供更低碳的替代品、藍碳等,仍需要更多的投資來發掘海洋在減緩氣候變遷和增進經濟成長的潛力,必須持續進行藍色金融創新來實現這些投資的目標。國際企業諸如谷歌Google則代表高登和貝蒂摩爾基金會(Gordon and Betty Moore Foundation)宣布向海洋風險與韌性行動聯盟(ORRAA) 承諾200萬美元,用於與合作夥伴合作開發創新的風險評估工具,幫助保險公司打擊非法、未報告和不受規範 (IUU) 漁業行為,守護海洋生態。德意志銀行啟動海洋復原力慈善基金,五年內籌募500萬美元來支持未來氣候珊瑚銀行(Future Climate Coral Bank),鑑別能夠抵禦氣候變遷的珊瑚物種,並保存其基因。
向海域尋求創新機會
在全球永續政策與企業ESG浪潮下,國際間積極從陸域朝向海域尋求創新與機會,金融機構結合非營利組織開拓藍色金融的創新、引流藍色資金,促進藍色經濟外,也進行生態保育。台灣四面環海,與水域生態保護相關的金融機制仍處待發展階段,目前已有金融業者(如富邦產險)結合政府針對水產養殖產業推出指數型保險,例如只要氣溫連續低於攝氏10度以下(含10.0度) ,無須查勘便啟動石斑養殖戶的理賠,或者48小時內累計降水量超過520毫米立即啟動虱目魚等養殖戶的理賠,以漁業項目為主。藍色金融項目所涵蓋、以及待解決的問題範圍更廣,台灣公私部門可借鏡國際發展經驗,結合非營利組織的領域專業,鼓勵藍色創新,兼顧氣候調適、淨零目標、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育。
本文為國科會補助「110 年度建立以社會需求為核心的技術藍圖之跨領域研究 ~ 建構我國仿生科技創新推動平台 – 以循環海洋廢棄物加值運用為例」(計畫編號:MOST 110-2627-M-301-001)之衍生成果。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