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台灣民俗【專文】了解歷史 認識自己...

【專文】了解歷史 認識自己─黃森松《台灣客家簡明史》

Date:

文/謝兆樞(台灣大學農藝系名譽教授)

─黃森松2023. 《台灣客家簡明史》推薦序

黃森松是我就讀美濃初中時期的同班同學 (第17屆、民國54年6月畢業)。他「出道」得很早,也成名得很早。當我們一群毛頭小孩還懵懵懂懂、無所事事的時候,他已經在寫作、投稿、甚至已出版著作了。後來,他歷經政大歷史系、新聞研究所的教育與訓練,又有「全亞洲第一份鄉鎮社區草根報紙」的辦報經驗,充分發揮他在「文獻考察」、「田野調查」的學養與功力,繼續維持了至今已49年的《今日美濃》月刊的出刊;同時也早在多年前,將觸角延伸到「方志」的寫作,先後已完成《廣興莊老夥房》、《美濃菸葉興亡與功過》、《美中一甲子》、《美濃鎮百家姓》、《磚仔地莊志》、《平埔族武洛社》、《下武洛莊志》、《新庄仔莊志》、《新豐村志》、《美濃三百年》、《增補阿里港志》、《揭揚河畔滇緬義民村志》,交出了傲人的成績。民國111年6月,因著台大國發所退休教授 邱榮舉和台北唐山出版社社長 陳隆昊的啟發,年過70的 黃森松立下宏願,要開始撰寫這本《台灣客家簡明史》。

資深媒體人黃森松
資深媒體人黃森松

說起台灣的客家研究,就不能不提到 羅香林 (1906-1978)。羅香林是一位學問淵博的學者。他在民族史、唐史、族譜學、香港史,特別是客家研究等方面,貢獻卓著,影響深遠,可謂史學界的一代宗師。羅香林對台灣的客家研究,在建立客家意識以及建構「台灣客家學」等方面,亦具有重要的影響。但亦有謂:羅香林對客家的研究,過於重視客家情感、過份強調客家民系的特殊性,以及過於仰賴族譜的記載等研究態度與方法,則不為人所完全認同。其客家研究的論點,亦偶有「見樹不見林」的現象,他對客家的源流及其與漢民族的關係、客家的遷徙與發展,以及客家民系的貢獻等論點,有待商榷。這種廟堂之上的論述懸格很高,距離庶民真的很遠。黃森松打從辦報開始,就陰錯陽差,沒有選擇走上這樣的路。他的報紙標榜著「草根的聲音、新聞的內幕、歷史的批判」;他的方志寫作,自許「水有源、木有根、人有祖、為人子孫應盡的責任義務」,在在都是那麼親切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的親緣命脈,這些感受都是在一些廟堂之上的讜論中比較難有的。

我從民國101年開始整理台灣稻作的發展史。台灣的秈稻,都是從明朝萬曆年間開始,由閩粵漢人來台農墾所引進來的,四百年於斯,幾經選育發展而成。我常在行文之際,推想這些農墾先民是如何在他鄉異地,重新掌握農時,把這些稻米一種一種地延續下來;也把日常的米食,演化成一種記憶、一種文化。當我獲知 黃森松要著手撰寫這本《台灣客家簡明史》時,我真的引頸期盼,想藉由這本著作,更了解我所經手的稻作發展史中的先民,是如何度過這四百年的?這些都不是廟堂讜論所能給我的。

《台灣客家簡明史》的第0章—〈油桐樹 夜合花 黑板樹 客家人〉在民國111年9月15日第141期的《今日美濃》刊出。這一章是這用這句話結束的:「台灣客家史上最聰明的人應該是明鄭時期的武平侯劉國軒,最笨的則是清代第一等讀書人黃驤雲和丘逢甲。請問,誰是油桐樹?誰是夜合花?誰是黑板樹?」我喜歡這樣的起承轉合,發人深省。《今日美濃》現在已出刊至148期,每期都刊載有《台灣客家簡明史》不同的章節,這也變成我固定的期待。除了我專業上很激賞的〈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志〉之外,我也藉由各章節探索了我們在台灣客家籍的「建置」、「沿革」、「源流」、「科舉」、「教育」,…。黃森松說七月就將集結出版成書。我雖然讀畢已連載的章節,但我仍期盼能一讀全書為快。因此我不揣淺陋,在此誠懇邀請您跟我一起來閱讀本書,了解我們的歷史,了解我們自己。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特別報導
特別報導
銳傳媒資料中心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