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洪存正專欄】「躺平族」心...

【洪存正專欄】「躺平族」心裡究竟在想什麼?

Date:

在哲學家看來,這種「躺平、躺平主義」、「無欲無求」的處事態度,是一種意志薄弱(Weakness of Will)的現象。

文 / 洪存正

華人常說 : 「無欲則剛」。無欲會使你變成一個剛強的人嗎?抑或是你因為「意志薄弱」才變成一個「無預之人」,變成一個「躺平族」呢?

中國大陸網路的熱門用語「躺平」,指的是年輕人面對社會期待工作奮鬥,卻產生對生活、工作滿滿的疲倦感,與其努力不如選擇「躺平」的生活態度。「躺平主義」者的具體作為是甚麼?他們「高喊」,不對!它們甚至沒有氣力「喊」,只是表現出來 : 「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不生娃、不消費」口號,心裡這麼想著 : 「維持最低生存標準,拒絕成為他人賺錢的機器和被剝削的奴隸」,意味著放棄婚姻、不找工作、降低物質需求等。

有些人覺得自己的積極進取反而受到了評判

《紐約時報》最近一篇文章<在美國,有些人開始「躺平」>(Who Is Quiet Quitting For?)中這樣寫著 : 「我最近瞭解到一個叫做『躺平』(quiet quitting)的說法,它的意思是,雖然沒有直接離職,但放棄了努力進取的想法,」在一段以紐約市地鐵為背景的視頻中,有上萬關注者的TikTok用戶用舒緩的聲音說道。「你仍在履行職責,但你心裡不再認同工作就是生活的全部這種奮鬥文化。」幾天後,有4.8萬關注者的TikTok用戶就這個熱議話題發表了視頻,他在視頻中說:「我不給自己壓力,也不會在內心折磨自己。」此後這句話就變成了主流。

《華爾街日報》最近也發表一篇文章《如果你的同事在「躺平」,這樣做是什麼意思》。衛報的標題則是《躺平:為什麼以最低限度完成工作成為全球趨勢》。這個詞被定義、再定義。對一些人來說,這是在精神上退出工作。對於其他人來說,它變成了如果沒有額外報酬就不接受額外工作。很多人感到困惑:為什麼要用一個名詞來形容上班、做好本職工作這樣普通的事情,哪怕這些你做得不好?有些人因此覺得自己在工作中從不出頭是對的。而有些人覺得自己的積極進取反而受到了評判。

「無欲無求」的態度,是一種意志薄弱的現象

躺平、躺平主義,這是2021年開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流行的網路詞語。指90後和00後年輕人在國內經濟下滑、社會階層固定導致的階層流動困難及中國大陸新冠疫情造成的社會問題激化的大背景下出於對現實環境的失望而做出的「與其跟隨社會期望堅持奮鬥,不如選擇『躺平』,無欲無求」的處事態度。躺平被視為是「低慾望青年」對於階級固化的低行動性社會、中產階級萎縮、在職貧窮、資本家對員工的苛刻待遇、勞資關係失諧、不合理的社會經濟結構等現況的回應。

擺爛竟成為這個世代的生活態度或策略之一

在哲學家看來,這種「躺平、躺平主義」、「無欲無求」的處事態度,是一種意志薄弱(Weakness of Will)的現象。但是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在普羅泰哥拉中否認了「躺平」的可能性,因為「沒有人知道或相信有另一種可能的行動方案,比他正在遵循的方案更好的人,而卻永遠繼續他目前的方案」。但事實是如此嗎?從那以後,哲學家們一直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毫不奇怪,意志薄弱作為哲學討論的話題有著如此悠久而傑出的血統:它既是一個本質上有趣的現象,也是一個對我們更廣泛的行動理論、實踐推理、理性、評價判斷。

對道德哲學家來說——就像對蘇格拉底一樣——如果一個人真誠地並在最充分的意義上認為他應該做另一件事,那麼他就不可能還一直做著現在這一件事。某事是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事情而不是去做,這沒有什麼比認為一塊石頭是附近最圓的石頭去不去撿起它,更奇怪的了取而代之的是其他石頭。如果我選擇做我認為最糟糕的事情,而不做我認為最好的事情,那麼就沒有什麼需要解釋的了。更準確地說,那就沒甚麼道理,只是「擺爛」,擺爛竟成為這個世代的生活態度或策略之一,那還有有甚麼說的?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特別報導
特別報導
銳傳媒資料中心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