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台語發音的的文音,白音有點混亂,例如,「銀行」一詞,發音接近中文的唸法,就是文音,但是「行路」的行,發音屬於白音,就不能唸銀行的行了。
有些文白音區分並不強烈,例如,當然,當時,發音像中文冬天的「冬」。還有「散文」和「散步」,前者讀音屬於文音,後者是白音。
偶然看到有人用「阿兜仔」書寫外國人,主要因素是老外的鼻子比較挺直。但是台語的挺直,用這個字對嗎?當然不對,可是長期以來,沒人知道正確的寫法只好亂掰,亂寫,就變成今天的局面。挽救台語最簡單方法,不是發明羅馬拼音法,或者使用注音符號,只要把正確的書寫找出來,就可以了。我從字典中找到一個子「卓」,這個字就是形容東西突出的正確寫法。卓在「說文解字」裡面的意思就是高,例如卓越,一個人鼻子挺直,就是卓卓,所以以貌取人,要正確書寫老外就是「阿卓仔」。
台灣俗語中有一句話,經常被用到,描述一個人搞不出名堂,或者已經沒有花招可以使出來,台語唸成「變無蚊」,嘲諷一個人身上的功夫已經用完了,最終就是「變無蚊」,把蚊子用在這裡,感覺很奇怪,為何和蚊子扯上關係?很顯然就是亂寫,問題是正確的書寫已經失傳了。
為了找尋失傳的台語,我才發現「抦」和「變」這兩字,台語發音雖然相同,但是意思完全不一樣,卻常被亂用。描述一個人耍不出花招,要用「抦」這個字才正確,早期賣藝者在市場耍花招,吸引旅客來觀看,順便推銷物品或藥膏,這種賣藝者所吸引就是人潮,所以「抦無眸」才是正確寫法。
「眸」字的意思形容眼睛可以看見,你可以如此想像,一個市場賣藝者,手上拿著一隻寶劍,使出渾身解數,耍功夫,希望可以聚集吸引群眾眼球,可惜沒人要欣賞觀看,所以才叫「抦無眸」。拜託不要寫成蚊子了。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