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台灣民俗【台語學問大】「續攤」非「...

【台語學問大】「續攤」非「煞攤」、農夫「稼穡人」─漢文化沒有包山包海

Date:

中國這塊土地上,語言很複雜,包含漢語、藏語、傣族語、閩南語、四川語、蒙古語。不同語言發展不同文化,鑄造不同族群,所以不是漢文化可以包山包海。台語文字最早是閩南語傳播過來,雖然使用春秋以後的漢字,但是,台語文字的發展,和中文發展先後有別,尤其是台語受到台灣平埔語融合影響,很多語言在閩南語漢字中找不到,因此,並非使用到漢字,台灣人就成為漢文化一員。

其實,漢文化並沒有能力包山包海,即便用中華一詞來置換,企圖包含所有族群,也無法完全把文化上的原始歧見修補。

今天,台語書寫混亂,始於大清朝,尤其是大清帝國晚期,中文與台文兩種語言系統,發生衝撞交互作用。

第二,胡適發起新文化五四運動之後,反對文言文政策下,比較親近古代語言的台語,才被打亂,變成南方的地區方言,只限少數人使用。也因為政府發展國語政策下,選擇所謂「普通語」做通用語言,反而使中文系統找到新天地。

1949年,國民政府失去中國政權,來到台灣之後,為了去除日本統治遺留的日本文化,提升中文能力,因此,打壓台語更加厲害,這也是台語書寫完全混亂的最大原因。

語言文字學習困難,首先被拋棄,發音簡單就留下來,結果就是目前「有音無字」狀態,或有音有字,卻大家亂寫。

例如,「工作到一個階段」,這是中文,台語不寫階段,而寫「工作到一個崁站」,如果是務農的農夫,介紹自己的工作,應該如何寫?我查一下字典,居然出現「做食」,把農夫的職業寫成「做食郎」,真的離譜亂寫,真正的務農,台語書寫就是「稼穡」,中文發音與台語發音很接近,可惜,這兩個字已經被多數人遺忘了,務農的人,正確寫法是「稼穡人」

有一天,讀了一篇用台語寫的小說,把朋友一起去喝酒,一攤又一攤,寫成「煞攤」,朋友吵架,居中勸架,也寫成「煞煞去」,兩個字發音相同,但是意思完全不同,「煞煞去」,免強可以通,停止的意思,但是「煞攤」就天差地別了,喝酒一攤接一攤,就是「續攤」,這個字發音「煞」,中文繼續的意思。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洪博學
洪博學
曾任報社總編輯、國際公關公司主管,著作有「蔣介石支持台獨」、「籠蛇爭霸中國」等書,現為自由作家。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