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骨骼痠痛是台灣醫療支出排行榜的第一名,許多民眾長期受痠痛困擾,卻遲遲找不到有效的治療方法。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陳志成特聘研究員領導的團隊,近日在國科會腦科技專案與中研院深耕計畫支持下,發現「痠」和「痛」其實是兩種不同的感覺,開創全新神經醫學領域。
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科學前緣》(Science Advances),引起國際學術界高度關注。團隊證實,誘發「痠」的並非傳統認為的痛覺神經,而是「本體感覺神經」,即一種負責感知身體位置與動作的神經路徑。這一發現挑戰了過去半世紀以來的主流醫學觀點,提出嶄新的「痠覺」(Sngception)概念。
「Sngception」一詞來自台語「痠」的羅馬拼音「Sng」,特別反映出東亞語系中對「痠」與「痛」的語意區分,這在西方語言或日韓語中並不常見。該研究團隊成員橫跨英國、美國、德國等地,皆對這一概念表示肯定,並預期「痠覺」一詞將成為神經醫學的新標準術語。
研究指出,組織酸化會優先刺激本體感覺神經,而非痛覺神經,因此導致的「痠」感並非單純的疼痛。這項發現不僅有助於臨床準確區分痠與痛,也為發展「止痠」藥物鋪路。
目前,北醫、萬芳、雙和醫院已率先將「痠覺量表」納入門診系統,用以評估患者主觀痠感程度。未來預計擴展至更多醫療院所,提升臨床診斷與治療的準確性,減少無效止痛處置與藥物浪費。根據健保署資料,台灣每年止痛藥物的健保支出高達兩千億元,精準治療有望大幅節省醫療成本。
陳志成表示,這項研究徹底顛覆傳統疼痛醫學,為長期遭痠痛所苦的患者帶來希望,也替台灣在國際生醫領域爭取到話語權。他預告,研究團隊將進一步制定「痠覺詞彙」系統,建立痠覺與痛覺分明的醫學架構,推動全球進入痠與痛並重的「精準醫學新時代」。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