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是花瓶嗎?以「硬頸」自許的客家人當然不會同意。客家人是軟骨嗎?以「忠孝傳家」自豪的客家人當然更無法接受。
問題是,自從政府成立客家事務委員會廿幾年以來,隨著政黨的輪替,因為國民黨和民進黨统獨立場的不同,進而也深深影響著他們對中國大陸客家所謂「客家原鄉」的看法和心態。台湾客家人的主體性立場並沒有錯,但不能無限上綱到政治正確,否則,民間和社會團體會失去自主性,連大學教育都會隨風搖曳。
台湾的客家人和客家人在台灣
這種逼得民間社團不敢挺直腰桿,不論誰執政,都能有「客家擺中間,政治放兩旁」的勇氣,讓客家文化、產業和教育等等政策能够一棒接一棒的永續發展。客家人不管誰當政,也敢堅持「一等人,忠孝傳家;兩件事,讀書耕田」的精神。
每次台湾總统大選,你就可以看見在参選人的各種造勢場合中,各種族群的領導人物也在搖旗吶喊,甚而刻意往参選人身旁緊靠,趁機歌功頌德。這種情況對在台灣居左右大選地位的客家族群是不符合讀書耕田精神的。

往權力靠是人的本能,但軟骨到變成趨炎附勢則是人生的悲哀。客家人講究的忠孝,無論外在環境如何變,都應該是大忠大孝,大忠於國家,大孝於族群。客家人革命和保家衛國的性格強烈,有它長期的文化和精神的累積。以台湾客家的義民祭為例,他們抵禦的緣起是保家衛鄉,而不是忠君,替皇帝清剿叛軍。他們乙未抗日的保鄉衛國的作為也不容其子孫後代無恥地向權勢卑躬曲膝。
客家發展別老被撒幣買票
蓝綠白三黨在明年總统大選的政見白皮書中,有關客家的政策幾乎都放在產業、語言、社區和文化的振興,卻很少緊抓客家族群當前最關心,也最介意的客家人的自主精神和族群意識的心聲,只在獎助補貼措施上撒幣金額大小的差別,客家人如果以此政治買票為滿足,怎能振起客家人榮耀的族群認同感?!
客家在遷徙的大潮流中,無論是在世界的那一個地點,歷史的那一段時代,都能用晴耕、雨讀、忠孝、好客的精神,再三證明這個族群在人格和精神上的特殊性,固然在太平天國的革命歷程中曾顯現出迷信和內鬥的缺失,但在辛亥革命七十二烈士中客家有廿四人,台灣的抗日運動,羅福星领導的客家人也是主力部隊。

客家人從移居到台灣的大航海時代開始,對台灣的開疆闢土、抵禦外侮都功不可沒;從中華民國落腳台湾至今七十四年來,對台湾的經濟發展、族群融合和社運、工運、農運等政治改革更扮演著先導先行的角色。大多數的客家人默默地在各個領域堅守本分、忠職勤業,令人欽佩,不容政客型客家人士左右摇擺。台湾的客家人要有客家人在台湾的雅量、胸襟和遠見,台湾客家才能在世界客家的軸線上發光發亮,不然只是關門自嗨。
可惜的是,近廿幾年來政黨的惡鬥,卻讓客家委員會、客家學院、客家電視台等等立意良好的機構,在政治的操弄下,淪於替政黨服務的從屬關係,加上一些趨炎附勢的政客從中謀求私利,客家人在台灣的自主、自尊、開創、開放的特性受到來自政治面的束縛和約制。更重要的是,客家在台湾的永續發展也因政黨的更替而左右飄移,偶而開花,卻無法生根茁壯。
世界客家博覽會是一面鏡子
客家人不是隨利摇擺,而是有為有守的族群。有志氣客家人應該看重總统参選人的客家政見,就是要解除客家的發展長期受政黨的不當約束,開放中央、地方政府機構和民間社團都可以自主地,在公民社會的前提下,有序地發展具客家特色的文化、教育、產業和經濟,擺脫政治的干預,再次活絡客家人開創、革新、前瞻的精神。
「部落還沒光復和去殖民」,台東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劉炯錫說:「原住民身體的黑白、粗細、高矮,多是與台湾多樣化自然環境互動數十、百代的結果,卻仍被日本與華人的價值觀、審美觀影響。」美國伊利諾州大學教授說:「民進黨承襲了福佬沙文主義,進行了一場綠色文革;一時之間,彷彿不會說台語,不認同台湾文化,就是不愛台。」
台灣光復了,原民部落還沒光復和去殖民。台湾客家呢?剛落幕的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是一面鏡子,客家族群應該是馳騁四海的遊龍,有被綁架在政治利益的框架之中嗎?客家子孫們要深思了。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