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台灣民俗《詩寫台灣》伊能嘉矩著作的...

《詩寫台灣》伊能嘉矩著作的一些疑問和討論(一)

Date:

台灣史料多殘篇,張冠李戴聽不完;
要把真相仔細探,莫教歷史長訛傳。

甲、伊能嘉矩是研究台灣歷史文化的先驅

一、日本人伊能嘉矩,1897年來台就最先對臺灣平埔族做人類學的田野調查的開創者,終生研究臺灣歷史文化,著有《台灣文化志》、《台灣蕃政志》、《臺灣踏查日記》、《臺灣地名辭書》等多種,貢獻宏偉,是「台灣學」的先驅。他的著作一直為後來之台灣歷史研究者所尊崇和沿襲,令人感念。

二、我近年根據明代《明實錄》和荷蘭《巴達維亞城日記》、《熱蘭遮城日誌》、《荷蘭統治下的福爾摩沙》等第一手史料,著有《打狗阿猴林道乾—尋找高雄平埔族的身影》《詩寫台灣》和《民報》與本報《銳傳媒》發表多篇高雄平埔族論述的明確結論:

荷蘭第一手史料
荷蘭第一手史料

A、明代海盜林道乾是逃去柬埔寨,未來台灣(台南)、打狗山,高雄相關記載皆屬訛傳。
B、高雄平原有許多原住民村社,堯港搭加里揚與打狗附近村社是不同二社。
C、1635年12月25日荷蘭新港大軍攻打搭加里揚,高雄平原各社皆驚慌逃遷至屏東平原。高雄平原從此無村社居住。
D、1636年放索七社居住在今林邊。
E、搭加里揚於1646年改名阿猴,在今屏東。

三、台灣很多大小歷史,因史料缺乏或誤解、訛傳,都需不斷的探索修正。
伊能嘉矩著作因欠缺早期史料和新發現史料,而有很多疑問和誤解。
本專欄將就伊能嘉矩對高雄相關歷史的記載有疑問部分,分別提出討論。

呂自揚有討論高雄平埔族的著作
呂自揚有討論高雄平埔族的著作

乙、伊能嘉矩關於打狗與阿猴社之記載的疑問

一、伊能嘉矩《臺灣踏查日記》的記載:
A、1900年(明治33年)8月8日記載:「『打狗』這個地名,出之於住在打鼓山麓的平埔蕃Takō社,平埔蕃把蕃社背後的山,也叫做Takō山。明嘉靖年間,海寇林道乾入侵臺灣,殺土蕃,取其血混和石灰塗船的傳說,就是發生在這裡。」
B、 8月11日記載:「阿猴街的地名,出之於平埔蕃社名Akāu,族人原來住在打狗,原來叫做Takō社(或叫Takao社),明末海盜林道乾侵掠時,族人為了避難,遷到現在這個地方。《續修臺灣府志》引述 〈陳少厓外紀〉,說:『 明都督俞大猷討海寇林道乾,道乾戰敗,艤舟打鼓山下。恐復來攻,掠山下土番殺之,取其血和灰以固舟,乃航于海,餘番走阿猴林社。』」「打狗和阿猴兩個地名,顯然地出之於Takō社,其演變順序如下:(1) Takō(2) Takao(打狗)(3) Akāu(阿猴)。」
C、1900817日記載:「Akāu社(阿猴社):原名Takō社,原居地是現在的打狗(高雄市),明代被林道乾所逐,遷到阿猴街(屏東市),後來又被閩人所逐,退到番仔寮,最後遷到浮圳、隘寮。現在阿猴街南側的番仔埔,仍有少數阿猴社族人住在那」裡。

二、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說:「今欲試解明其究竟,須提及被難餘番之阿猴林社。按鳳山縣下淡水流域平埔番馬卡道支族所屬阿猴社,原稱打狗社,占居打狗港口一帶。此事有該番口碑傳承。

打狗為該番語「竹林」之意,蓋因其土產而命名者,《鳳山縣志˙風土志》番社風俗云:「社四圍植竹林」可徵之。此社名使用打狗或打鼓之音譯字成之。乃阿猴Akau係常被認為番語特徵之打狗Tākau,其頭一字『T』字不發音而轉訛無疑。阿猴係譯成之音譯字,而其末尾所添林字,不外具有森林意義之形容。故如「鳳山縣志」及「臺灣府志」,番社名僅作阿猴,蓋對其土番加以虐殺暴掠事係屬事實,致土番不得不為避難,故認為發生在打鼓山下滋擾為妥當。」

三、伊能嘉矩缺荷蘭時期史料,這四條記載,皆沿襲《鳳山縣志》和《續修臺灣府志》記載林道乾逃到打狗殺土番的訛傳,並宣稱「就是發生在這裡」,在打狗。

對照踏查日記,很明顯,伊能嘉矩一方面沿襲《鳳山縣志》林道乾逃來打狗殺土番,餘番徙為阿猴的傳說;一方面根據1900年8月8日和11日,所調查獲知的地名,配合清代文獻,記載成是1900年8月17日老埤社番潘乾坤報導的口碑。

伊能嘉矩不知《鳳山縣志》的記載是訛傳,強把「打狗」和「阿猴」地名用拼音的演變來解釋,可說純屬想像,既不合搭加里揚在1646年改名為阿猴的史實,也不合邏輯。

《熱蘭遮城日誌》記載搭加里揚社1644、45年長老,1646年續任阿猴社長老,是呂自揚考證搭加里揚社於1646年改名阿猴的歷史新發現之直接證據。
《熱蘭遮城日誌》記載搭加里揚社1644、45年長老,1646年續任阿猴社長老,是呂自揚考證搭加里揚社於1646年改名阿猴的歷史新發現之直接證據。

四、伊能嘉矩一直把1719年李丕煜《鳳山縣志》等記載的林道乾傳說,當作史實,來附會解釋阿猴是打狗遷去,還說阿猴與阿猴林是同一地方。事實上,阿猴與阿猴林是二個不同地方,不是名稱多添一個「林」的問題。《鳳山縣志》地圖,畫的阿猴林在下淡水溪西方,今高雄市大樹。蔣毓英《臺灣府志》也是記載阿猴林與阿猴是不同的地方。

五、阿猴社是1635年搭加里揚從岡山平原遷去後,於1646年改名阿猴,與打狗無牽連,也和「阿猴」與「打狗」發音有無「T」無關係。

伊能嘉矩不知《鳳山縣志》的記載是訛傳,強把「打狗」和「阿猴」的不同地名,用拼音的有「T」無「T」,當作是地名發音的演變,可說是純屬想像,既不合常理和邏輯,也不合搭加里揚在1646年改名為阿猴的史實。

伊能嘉矩又說「打狗」的平埔語是「竹林」之意,未記載是那一族的語言,很多文史研究者皆沿襲廣傳,解釋是否正確仍待考。

六、《鳳山縣志˙風土志》記載四圍種竹林的是屏東平原的鳳山八番社,不是指打狗的番社。清代《臺灣府志》《鳳山縣志》,並無番社居住在打狗的記載。伊能嘉矩1900年踏查打狗時,打狗也無原住民居住。而且早期包括漢人,很多村莊外也都有種竹,不只番社種竹。

七、平埔族各村社皆有社名,像大員附近有新港、麻豆等社。荷蘭《熱蘭遮城日誌》在1635年之前,只稱居住打狗原住民叫「打狗野人」,從未叫「打狗社」,在16361225日搭加里揚之戰時,就驚慌逃遷到屏東平原而尚未被記載社名。打狗只是海港地名,也用來泛稱居住打狗附近的原住民,不是實際的社名。

丙、綜上所述,伊能嘉矩關於打狗、阿猴的遷徙記載,明顯都應保留和修正。

自由時報和聯合報,報導呂自揚對高雄平埔族歷史考證的新發現
自由時報和聯合報,報導呂自揚對高雄平埔族歷史考證的新發現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呂自揚
呂自揚
高雄月世界田寮人,台南師範,高雄師院。河畔出版社主編。1979編著「歷代詩詞名句析賞探源」,被抄襲盜印數百萬冊。 2014著《打狗阿猴林道乾》,論證明代海盜林道乾未到台灣,屏東阿猴社遷自岡山搭加里揚社,推翻四百年歷史訛傳。 《詩寫台灣》以現代四句小詩,廣寫歷史與名山民俗花鳥之美,為四百年台灣寫詩立傳。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