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地中海暖化助長劇烈風暴,英國科技大亨遊艇「貝氏號」遇水龍捲沉入大海
氣候專家和多名船長表示,地中海有跡象顯示正成為一個日益危險的航行區域,2023年9月4日,罕見的地中海氣旋在希臘附近海面生成,一天後就發展成為更加少見的地中海颶風「丹尼爾(Daniel)」,造成的洪水將利比亞城市德爾納(Derna)淹沒1/4,估計造成逾3,000人死亡、萬人失蹤。2024年8月19日英國廣播公司(BBC)等外媒報導,官司纏身多年的「英國比爾蓋茲」企業家科技大亨林奇(Mike Lynch),2024年6月獲判無罪,2024年8月19日邀請友人一同搭乘登記在他妻子名下的豪華遊艇「貝氏號」(Bayesian)出海,船上有12名乘客與10名工作人員共22人。因天氣不佳,貝氏號下錨停泊在西西里島首府帕勒莫(Palermo)港口,豪華遊艇長56公尺的「貝氏號」突遭水龍捲襲擊後沉沒,短短數分鐘便沉入大海,15人獲救,6人失蹤,船上1名工作人員喪生。據《Giornale Di Sicilia》報導,岸邊監視器拍到遊艇沉船畫面顯示,在距離岸邊200公尺的地方閃爍燈光,但隨著風雨越來越大,船體即消失在夜色當中。失蹤人員包括林奇、摩根士丹利國際公司董事長布魯莫(Jonathan Bloomer)夫婦等人,8月21日水下搜救人員自船艙中找到5具遺體。
據氣候學家指出,近年由於全球暖化嚴重,使得這類激烈且出乎意料的風暴,更加頻繁出現在這片每年吸引數百萬遊客,也是有錢人搭乘超級遊艇在海上遊樂的海域。義大利氣象學會會長邁卡里(Luca Mercalli)指出,船難發生的幾天前,西西里島附近海面溫度高達30℃左右,比正常情況高出將近3℃,為風暴提供巨大能量來源。一名前船長蓋洛(Giuliano Gallo)表示,地中海正變得更像加勒比海,許多船隻會在一年中的某些時段避開加勒比海部分區域,「但地中海的情況更難以預料」。
2024年8月19日同樣停泊在貝氏號旁的一艘船隻,幸運躲過一劫,該船船長博納(Karsten Borner)表示,當天的風暴「非常狂暴,非常猛烈,水量很大,我認為是個像龍捲風的旋轉系統」。他也將形成這類風暴的原因,部分歸咎於夏季更頻繁的酷熱天氣。博納指出「對地中海來說,水溫太熱,肯定會引發劇烈的暴風雨,就像一週前發生在巴利亞利群島,或2年前發生在科西嘉島(Corsica)的狀況一樣」。
貳、全球沸騰逾趨嚴重,各地頻傳水深火熱現象,海綿城市也難
我國經濟部為減少土地開發利用而衍生水患問題,於2019年2月起公告實施出流管制辦法,土地開發利用達2公頃以上,必須於基地內設置減洪設施。迄2024年1月實施4年期間,高雄市共核定44件開發案場,其中包括鳳山區三井LaLaport購物中心、楠梓及仁武產業園區、永安彌陀地區太陽光電廠及鳳山縣舊城遺跡歷史公園等,將設置36座滯洪池,其滯洪量體合計66萬噸。加計公辦25座滯洪池,提升總滯洪量達564萬噸,打造高雄成為海綿城市,以降低豪雨對民眾生命財產的危害。惟2024年7月24日凱米颱風登陸台灣本島4個小時後出海,旺盛西南氣流挾豐沛水氣一波接一波,導至中南部因而下起致災性降雨。高雄市25座滯洪池仍裝不下,德山街「日安地球」大樓地下室1~3樓全被淹沒,約200汽車及600機車全泡水。近年台灣正面對更超大雨量的趨勢,大都市無法再只依賴滯洪池以解決水患,必須以更大區域的水文思考,留出更多滯洪空間。在已開發的城市、工業區域,設計有著更多滲水與容水的空間,以擔負起承受大水的功能。2024年8月22日內政部長劉世芳表示,自2022年起透過「都市總合治水建設計畫」之執行,在強化防洪韌性的概念下,進行滯洪空間整體性規劃,不僅可發揮滯洪及排水措施,同時兼具景觀、生態、休憩機能等多樣功能,還可提供民眾適合休閒遊憩的樂活空間。惟2024年7月24日凱米颱風造成中南部嚴重淹水,似乎仍有待更進一步檢討改進。
日本為解決經常性淹水,於1993年起耗時13年才完成東京首都圏外郭放水路,這個號稱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地下洪水防災設施,深入至地下50公尺、排水管道全長6.3公里,連結東京外圍地區大大小小河川群。然而日本氣象廳表示, 2024年8月21日傍晚,東京下起「游擊式暴雨(ゲリラ豪雨)」,驚人雨勢伴隨著落雷,東京港區在下午7時前,1小時內約有100毫米的降雨,因此發佈「創記錄短時間大雨」警報。氣象廳與東京都廳都發出「氾濫危險情報」,警告古川與澀谷川有氾濫的風險。暴雨正值下班時間,東京JR山手線列車、羽田機場地勤作業一度停擺;社群媒體不斷出現東京各地車站民眾目睹現場淹水、樓梯變瀑布等災情,包括新宿站、國立競技場站、山手線等,紛紛出現「站內大瀑布」、「洗車」等誇張淹水場景,讓許多民眾哀號。東京雖擁有號稱世界上最先進的下水道,只不過碰上全球沸騰極端天氣,1小時就降破百公釐的超強降雨,再先進的排水系統也成了無用武之地。
参、荷蘭研發都市氣候覆原計劃或韌性計畫(RESILIO)解決都市淹水問題
氣候變遷造成的極端氣候,未來瞬間暴雨只會愈來愈頻繁,最好的應對之道,就是把城市變「海綿」,排水之外也要能「吸水」。所謂的「吸水能力」,就是近年許多歐美城市正在進行的「海綿城市」改造計畫。2001年鹿特丹市政府,以防洪為出發點,提出防洪工程導向的鹿特丹水計畫,導入都市海綿的想法,讓公共空間與私人建築,盡可能地提供儲洪或滯洪的功能,以及將水視為都市魅力的重要元素,2013年完成第一座「儲水廣場」,位市政中心的Benthemplein廣場,平時它是籃球場、公園、露天小劇場的市民開放活動空間。強降雨時,它特殊設計的走道,會引導四周的水流進較低的廣場,發揮蓄水滯洪功能。雨停後水就慢慢排到鄰近的運河中。除了「儲水廣場」,鹿特丹市政府在市中心一座大型地下停車場的地底,挖了一個有4座奧林匹克標準游泳池大小的儲水槽,另外也在市區內闢建更多「綠地」,包括建築物上可以吸水的綠色屋頂和綠色牆面。從2008年至2017年,綠屋頂面積已累積到20萬平方公尺。每一棟建物綠色屋頂在下大雨時吸收一些雨水,累積起來,就可以減少不少竄流到市區街道的雨水。
為解決近年極端氣候愈來愈頻繁,瞬間暴雨次數將愈來愈多,荷蘭更加入新創科技,解決愈來愈多大水來不及排放造成的淹水問題,也就是「內澇」。擁有豐富治水經驗的荷蘭將腦筋動到屋頂,用「藍綠屋頂(blue-green roof)」減緩淹水問題。簡單說,藍綠屋頂就是「綠屋頂」的升級版,增加的「藍」指的是收集和儲存雨水。藍綠屋頂擁有多層結構,最上層跟綠屋頂一樣,有植物與土壤。第二層是過濾層,防止土壤滲入下一層。第三層是一個輕型、扁平的儲水槽。最下層是防止水跟植物根部侵入屋頂的隔層。
儲水槽由智慧閥門管理,在平時儲水可供澆灌花草或是提供住戶廁所用水,但當預報暴雨即將來襲時,智慧系統就會提前排空儲水。大雨來的時候,這裡就能吸飽雨水,降低排水系統的負擔。也就是屋頂就像一塊可以根據需要而擰乾的海綿,2018年阿姆斯特丹的水務機構和RESILIO共同啟動都市氣候復原計劃或韌性計畫(RESILIO),目標鎖定在易淹水的5個區域,要在3年間改造1萬平方公尺的藍綠屋頂。這不僅為減少淹水災情,也是為歐洲近年愈來愈頻繁的熱浪、乾旱做準備。RESILIO計畫業在2022年結束,根據歐洲城市知識平台《Portico》,這計畫的可行性高,吸引許多都市跟進,現已擴展到美國的紐約,比利時、義大利和德國等地;法國和瓜地馬拉也在進行測試。
肆、全球沸騰加劇,印尼首都擬遷往原為熱帶雨林的婆羅洲「努山塔拉」
2020年元旦,印尼首都雅加達遭受洪水襲擊,造成自2013年之後最嚴重的死亡人數,截至2020年1月4日下午6點為止,死亡人數已逾60人,並有397,000人流離失所。國家災害管理局指出,洪水發生點最多的在西爪哇省,共有97處, 雅加達63處。據2020年1月5日《美聯社》報導,河川暴漲雅加達至少有182個鄰里遭到淹沒,兩處郊區的土石流,吞沒許多人。這是自2013年雅加達雨季造成57個人被暴雨淹死以來,死亡人數最嚴重的洪水。《BBC》則報導,印尼氣象、氣候和地球物理局(BMKG)於2019年12月31日稱,東雅加達的機場附近創377毫米的日降雨量,打破自1996年以來最高的單日降雨記錄,「24小時下了平常6倍雨量,首都怎能不『沉沒』?」但這場災難之所以失控,除了怪罪「極端氣候」的天災之外,也涉及人謀不臧的「治水政治」。印尼巴蘇奇部長表示,在2013年雅加達大水造成57死後,印尼中央就一直積極補助雅加達省政府,希望推動「芝利翁河的整治計畫」。但當現任省長阿尼斯於2017年當選就任後,芝利翁河的治水進度就陷入了嚴重的停擺。
雅加達坐落在海岸邊的一片沼澤地帶上,共有13條河流在這裏縱橫交錯,交通十分擁堵,且每年平均下沉約1~15厘米,幾乎一半的區域低於海平面。2016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雅加達是全球最擁堵的城市,政府首長們必須要警察護送才能凖時參加會議。由於目前印尼首都雅加達不僅空污嚴重,亦飽受洪水侵襲,長期超抽地下水,更導致地層下陷,加上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加劇海平面上升,預測2050年雅加達將有1/3土地被淹沒。
印尼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2019年連任成功後,宣布將首都從雅加達遷往距離1,400公里,原本是熱帶雨林的婆羅洲「努山塔拉」計畫,希望解決雅加達人口膨脹及環境問題、促進區域均衡發展,推動經濟轉型,希望打造永續的森林城市,力拚在獨立百年躋身全球前5大經濟體,並自2022年開始建設,整座努山塔拉為256,000公頃,雅加達面積的4倍大,其中25%的土地將作為建地,其餘則保留為森林,2024年起分階段遷都。佐科威指出新首都除位於印尼中心之外,發生海嘯、地震或火山爆發的風險也比較低;不過努山塔拉,位於婆羅洲的東加里曼丹省,當地原本是熱帶雨林,生物多樣性豐富,是紅毛猩猩等瀕臨絕種及印尼特有珍稀動物的故鄉,遷都努山塔拉,進行大規模開發和未來大量居民移入將帶來的干擾,無疑將危及生態。
2019年印尼擬訂2024年8月17日國慶儀式分別在雅加達和新首都努山塔拉同時進行。現任總統佐科威和候任總統普拉博沃(Prabowo Subianto)參加新首都努山塔拉的儀式;至於舊都雅加達的國慶相關活動,則由副總統安明(Ma’ruf Amin)與候任副總統吉卜蘭(Gibran Rakabuming Raka)參與。總統佐科威預計在印尼獨立79年國慶儀式上,正式宣布努山塔拉成為印尼新的行政中心,而雅加達將繼續擔任國家的商業與經濟重鎮。但總統佐科威並未如外界預期在儀式上宣布正式遷都,顯示新首都還有許多問題待解,不確定能如期在2045年遷入。
結論
氣候沸騰與極端氣候日益加劇,若2030年平均溫度上升2℃以上,海平面上升將使全球許多地勢低窪的大都市更易受水患威脅。2021年6月24日綠色和平東亞分部的《2030年極端海平面上升對7座亞洲城市之預期經濟影響》報告,分析在全球碳排未減少的情境下,推估2030年極端海平面上升,再加上中度洪災風暴潮,可能衝擊台北市高達43萬人口。氣候變遷造成暴雨、淹水及土石流等災難日漸頻繁,打造海綿城市、提升韌性,已成為各國當務之急,根據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2023天然災害紀實》統計,全台2023年5~10月經歷6個颱風,造成逾2人死亡、500人受傷,以及419處水災、251處坡地災害及59處海岸災害,顯見氣候變遷,已對我國人民生活造成衝擊。《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也強調抗旱、防洪的災害應變與調適行動之重要,而參考先進國家之優良政策乃能收取事半功倍之效。
作者張泉湧/日本東京大學理學博士,歷任民航局組長及多所大學兼任副教授,著有網路《全球沸騰張泉湧專欄》及《圖解全球暖化之危機與轉機》、《全球氣候變遷─危機與轉機》與《圖解大氣科學》第三版等書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